徐西面博士在世界華福中心《使命門徒》Podcast談論 「AI 有上帝的形象?」,再思 AI 時代的人類價值。他開場強調,人工智能並不具備上帝的形象,原因在於上帝創造了宇宙萬物,無論是從無到有的創造,還是對於生命的賦予,這些都是人類無法達到的。
徐博士提到,很多時候在談論神學或人工智能時,學者們往往忽視了對人工智能本質的深入探討,而是直接切入其應用及影響,因此對於人工智能的理解常常流於表面。
須理解人工智能在人類中的定位
他認為探討人工智能的本質是重要的,他個人的研究動機就是源於要回溯人工智能的本質,從而評估其對人類存在與意義的影響。許多學者在論述人工智能時,常引用「上帝的形象」這一概念,將其與人工智能相聯繫。但徐博士質疑這一觀點,指出基督教傳統強調的是「從無到有」的創造,這一點並不適用於人類的創造行為。
他強調,人類是由身體和靈魂共同組成的,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個體。從神學的角度來看,理解人工智能在人類中的定位是至關重要的。
他進一步細化了人類創造的概念,強調人類的創造不應該被誤解為擁有神的創造力。而人工智能本身只是人類意圖和欲望的投射,並不具備生命和靈魂。他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一是科技公司開發人工智能產品的根本驅動力是經濟利益,這是一種公司的形象投射;二是醫療領域中,用於訓練 AI 模型的數據是基於不同用戶的需求和期望的反映。
與資本主義關係千絲萬縷
首先,人工智能的運作方式往往是一個「黑箱子」,其決策過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都是不可知的,人們面對人工智能所引發的恐懼感,部分源於對其潛在危害的認知不足。
其次,人工智能的發展與資本主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當前社會中,人工智能往往被視為一種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工具,但這種觀念會削弱人類的價值,甚至歪曲了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他舉例馬斯克的提議——用金錢購買AI情人,這無疑將愛情和婚姻的價值降低為可交易的商品,而這種觀念是基於不健康的經濟邏輯。
第三,人工智能創造一個我們所謂可以解決人所有問題一個工具,或者說是一個科技類的上帝。所以人的生命意義從原來的順服就變成了一種矛盾在裡面,這是我們從內在而出的一個困境。
教會在AI時代喚醒人類價值使命
在談及基督教的福音與人工智能的關係時,徐博士明言,教會應當在當前的技術時代重新強調人類的價值和意義。他強調「共情」的重要性,人與人之間的共鳴無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這是一種基於生物特性的情感聯結。
總結而言,徐博士認為,當人工智能和新興科技使人際關係逐漸機械化時,教會的使命就是要在公共領域中倡導人類的獨特性和上帝的形象。他真誠希望人類能從基督的福音中獲得重新賦予的榮耀,並將其應用於科技與文明的發展中,避免落入以經濟為基礎的物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