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岛子与伍渭文牧师对谈:基督教艺术与社会批判(一)

中国艺术家岛子与伍渭文牧师对谈:基督教艺术与社会批判(一)
采访:《基督日报》记者于嘉豪、陈丽斯 对谈:伍渭文牧师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牧)、艺术家岛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记者:这次的访谈是由于伍渭文牧师在分享中提到岛子教授既是基督徒艺术家,亦是学者和评论家,对中国社会在文化方面能够引起很好的转化作用,里面有很深的感动,相信这方面跟岛子教授将有很多宝贵的思想交流。

伍:这次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基督教文化节已是第五届了,我们很高兴请到了清华大学的教授——岛子来分享他《挽歌与赞美诗》的作品。今届有岛子亲临解释其作品,甚为难得,因他是画家,更是备受重视的艺评家。

(转向岛子教授)作为一个学者,又是评论家,理论概念深厚,所以作品藏有丰富的信息。信息透过艺术作品传递有个好处,因为艺术揭示实有,但同时又是遮盖实有(reveal and cover reality) ,诱发更你渴求更终极和圆满的实有。文字比较确定,除非是诗,但艺术作品想像空间大,读者和作品有更大互动空间,让人慢慢进入作品,揣摩其中的信息,这是艺术作品的好处,因它揭示和遮盖,诱发更大认识实有的渴望,岛子教授你觉得怎样﹖

中国艺术家岛子与伍渭文牧师对谈:基督教艺术与社会批判(一)
岛:伍牧师对于基督教艺术、对于我这一批作品的理解非常的彻底和丰盛。就拿圣水墨来说,它是从圣经来的,有其原型,每一幅画都是可以"还原"到圣言。有些作品可以比较直接的还原,可进行图文互证,比如说《五饼二鱼》。但有一些不那么直接,它是有象征、有隐喻的,这种隐喻和象征是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来构成作品的结构和内涵。那么,在读解上就需要一种灵性,这灵性就是从基督来的。我们有这灵性的启悟的话,这个隐喻的象征空间就打开了,它的意义就彰显了。我很高兴这个文化节的各种海报都用了《挽歌与赞美诗》的作品,它有一个视觉引导,烘托了节日氛围,使这个文化节的文化品味和福音涵义更深入和鲜活了。

伍:不错,我们的宣传印刷品,确是大量采用画作,因为画作本身除了有美学效果外,还有丰富的意涵,要是作者本人没有概念,就虚有其悦目的外表了。作者透过外在的形象、颜色来表达内在的概念,两者融合在一起。就如说耶稣是神人两性,人性的外象藏著神性,你要透过人性去看到神性;要是他没有神性,看到外在的人性亦没什么。所以作者的思想很重要,有了感动还要有概念才有所表达。

岛:主体的理念与理念的视觉形式表现相互契合,才是完美的艺术。道成了肉身,就是让我们看见、接近、亲和、敬爱上主。这就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为什么不仅仅只是感动人、而且发人深省的缘故,这个就在于主体的灵性开启。作为一个创作主体,自己的生命、心灵首先要完全投入,也就是在基督里面,然后通过构思,也通过祷告,为每一件作品找到相应的形式来承载理念。其实我的创作构思时间比较长,水墨的物性和技法是一次性的,多数情况下它不能重复,所以你再画一样的一幅画是不可能的。

我为什么选择用水墨来作为一种视觉性的事工﹖因为水墨意象很微妙,所谓"得其环中,超以象外",最适合显示神的神性,当然神的使用也很奇妙。冥想、构思很久啊,还是出不来,总是焦虑;但是如果构思加上祷告,它就来了。比如我画《复活:153条鱼》,以前也画过一件《复活》,但总是不太满意,以前画的那幅基督耶稣凌空飞起来,双臂欲拥抱我们,像两个翅膀在合拢。那个水墨很淡,胸怀间有星斗闪烁,他升天的时候在空中向我们承诺他会再来。我觉得复活的见证性还不够,艺术家要创新,创新才有生命。那后来我就构思,持续画复活系列,查经读到《约翰福音》第21章"耶稣向七个门徒显现",耶稣去了提比哩亚海边,西门彼得、安德列等七个门徒在打渔,打了一夜一无所获。这时候天朦朦亮了,他们看到耶稣在岸上,招呼他们说"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没有。"耶稣说"你们把网撒向船的右边,就必得著"一网撒下去,那网满了大鱼,共153条鱼。耶稣早就在那里给他们架好了火,正在烤鱼,还有饼,他们心里知道主已经复活了。

伍:画作是艺术,可以向平常对基督教没有兴趣的人传递信仰,这些人认为他们已经了解基督教了:"啊!基督教,我们知道了!"艺术作品不是宣传品,更不像商品的说明书,看完一遍了就没什么东西可看了。我们看艺术品,要花时间凝视它、默想它,感受它对你的情绪冲击,思索它表达的信息,看了还喜欢再看。比如说,论文带动你的思考,是逻辑的;但散文又不同了,它带动你的感情;再下去可能是诗了,好的诗的给你看到图像,也引起共鸣。诗和说明书不同,它有观赏性。写诗的人可能经一个星期、一个月才想到一两句满意的诗句。一篇好诗,可供人细嚼、反复推敲里面的概念。 岛:对。这个展览的画册封面(《复活之三:153条鱼》)有153条鱼,为什么没有画上耶稣呢﹖其实这就是主耶稣亲手建立我们的教会:主耶稣复活,他要加固教会。这个(指著封面)就是一个教会,一层一层往上回环迭起,正好是一个三角形。鱼是基督徒的象征符号,汉语耶稣的"稣"字啊,就是"鱼"和"禾","禾"就是生命的粮。

伍:左边是鱼,右边是禾,这是人生最需要的东西。

岛:这里用几何级排了十七行,第一行一条,到第十七行十七条,恰好共153条,第十七天就是第三次复活的见证。这些数字就是我说的圣水墨的santism,这里有天启"圣秘",但不是东方的神秘主义之神秘。这些发现和圣言体验令我喜乐,非常喜乐。这色彩是蓝的,深蓝的,这个蓝也是属天的,是基督教非常传统的色彩。在其他作品里,我经常用暗红色,暗红色就是血与生命。

中国艺术家岛子与伍渭文牧师对谈:基督教艺术与社会批判(一)
伍:还有象征殉道者的血的红色,红衣大主教的红袍就有为主忠诚,至死不渝的意思;不单用语言,还有颜色和图像来表达。教会不同的年历都有不同颜色,现在是预苦期(大斋期) ,圣帷是紫色,君王的颜色,紫色也强调自省反思。预苦期就是耶稣受难日之前,除去主日,因主日是欢乐的,共四十天用来预备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期。预苦期首天为圣灰日,有涂灰礼。主礼牧师用灰在我们的头上划十字架,表示我们生于灰尘,也要归于灰尘,要远离罪恶。这个灰来自是去年复活节前的棕枝主日的棕枝,教会在棕枝主日后,把棕枝烧成灰烬,翌年在圣灰日为信徒涂灰。涂灰是礼仪,你可以说也是行为艺术,表明人生短暂,要远离罪恶,追求永恒的国度。

岛:这是艺术的表达,可以称之为"过程艺术",比如有艺术家养蚕,从蛾子产卵开始,到它吃桑叶、吐蚕丝、最后变成蚕蛹。他们还录音,蚕吃叶子的声音窸窸窣窣,像风声、雨声,犹如恋人絮语,这是过程艺术。但你说的那圣灰,演绎了人的生命过程和印迹,那是属灵的过程艺术。基督教本身就是艺术。艺术的本体是创造、创新,神创造万物,每天都在更新,在基督里死亡是最大、最高的更新。

伍:我记得艾略特(T. S. Eliot) 归信基督三年后1930年发表的〈圣灰日〉(Ash Wednesday)说:"真相只能在某一时间、某一地方,呈现一次,我欣悦接纳事物的本相。美丽的容貌,动人的声音,过去就过去了,我不能盼望逆转时间"(Truth only appears once. What is actual only for one time and only for one place. I rejoice that things are as they are. I renounce the blessed face and renounce the voice because I cannot hope to turn again) 。有人说这是艾略特最好的诗,很明显这诗充满圣灰日的宗教情感和概念。在这诗,他看透生死轮转,让真相自然呈现,不强留,不哀叹,万物皆有其时。真相是不能重复的,只能出现一次,一次之后就过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不是真像,要是可以从将来看到现在,我们本是灰烬的不过是以人形在当下呈现吧了。什么是真相﹖现在的真相和将来的真相是不同的,将来我们都变成灰。现今生活急速,我们追求即时的感动、没有能耐等候。教会只有庆祝圣诞--且被商业氛围渗透了的圣诞,忘记将临期(Advent) 的等候和期待,但过程艺术就要等候。

岛:成了一些乏味的形式,程式,绘画成了装饰墙壁。

伍:你说绘画要酝酿、要等待,等到神给你感动就出来了。有时等很久都没有信息(message) ,要等很久才出来,但书写商品说明书就快得多,读的人很快读完但不会重读,除非他不明白,但是好的诗他会记住,且反复呤咏,好的戏剧也牢记在心,好的画作也如是。

岛:从灵里来的才能感动人,才能荣耀上帝,

伍:所以你说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人追求的都是即时的享受,不过但人心仍是干枯,人的心灵得不到满足,在这个时候,我觉得艺术作品有市场空间,因为人本身不能容忍太即时不恒久的东西。在人的心灵深处,还是渴望属灵的艺术作品;基督徒作家应多写小说,散文、诗歌、剧作,甚至撰写好的祷文,满足属灵的市场需要。

继续阅读: 中国艺术家岛子与伍渭文牧师对谈(二) 中国艺术家岛子与伍渭文牧师对谈(三) 中国艺术家岛子与伍渭文牧师对谈(四)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