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清牧师:美国基督教的危机 編輯室 2013年1月24日星期四 下午4:57 作者:陈宗清牧师 奥巴马在经济不景气的压力下,仍然顺利地蝉联美国第44任总统,这个现象透露出美国福音派基督徒对社会的影响力式微。沙斐斯的书《美国宗教:当代潮流》对此提供了精确的数据,而我们面对美国宗教改变的现况,必须作一些反思。 事实上,类似的趋势也正冲击著美国的华人教会。从表面上看来,这些危机或多或少都与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福音与文化"的课题藉著沙斐斯的剖析,必然会再次引起有识之士的探讨。以下仅就四方面危机提出解释,这也是所有关注基督教发展的人无法回避的挑战。 一、宗教多元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二十世纪下半叶后,由于移民潮的缘故,在各大洲不同宗教的接触愈加频繁。沙斐斯指出,目前,美国人更加接受、甚至欣赏与己相异的宗教。四分之三的美国人主张,基督教以外的信仰也提供了通往神的途径。在神学上,这是救恩"包含论"(inclusivism)或是"宗教多元主义"(religious pluralism)。 毫无疑问,不同宗教的互动对话,使宗教哲学家不自觉地从宗教外在的现象与历史,进行宗教比较的工作。由于后现代主义倡导"人无法掌握客观的真理",一些学者便极力主张,没有一个宗教有绝对的优势。换言之,任何一个宗教都不可宣称自己拥有"独一无二的真理",是通往"上帝"或"终极实体"必经之路,以致凌驾于其他宗教之上。 在宣扬宗教多元主义的学者中,希克(John Hick)与保罗奈特(Paul Knitter)最具影响力。希克特别强调,必须以"真实"(the Real)来取代"神",因为终极实体乃是无以名状的。欧巴马所属的宗派"联合基督教会"(United Church of Christ),其信仰立场就有宗教多元主义的色彩。 二、看重灵性经验却厌倦组织化的宗教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西方世界逐渐受"后现代主义"的世界观所影响,于是,对灵界开放变成不能遏止的潮流。事实上,在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人类对于灵性领域的经验有增无减。东方神秘宗教已经成为西方人追求的时尚,不少美国人把冥想、催眠、占星术、算命等当作获得人生幸福的媒介。难怪金尼斯(Os Guinness)会认为,东方神秘主义与玄学的兴起,促成基督信仰的衰落。 如今在宗教上,美国人以为,"不容异己"和"宗教客观"是两大罪状,必须给予严厉的批判。有关新纪元的书籍充斥坊间,成为人们竞相抢购的精神食粮。这些书谈及"宇宙灵"及"轮回"的经历,舒缓人们在现实中的压力。 "组织化"的宗教常会暴露人的肉体与软弱,以致失去信仰应有的单纯与圣洁。钗h年青人虽热衷追求属灵的真理,却不愿意加入教会成为"会员",以防避人为的操作所带来的困局。 三、在基本信仰教义上的松动与失守 "圣经无误"的教义,在西方基督教已经辩论了近四十年。虽然要维护此立场,在神学与哲学上都有难题,但这一保守的教义却对持守信仰的纯正至关紧要。如今,美国基督徒只有三分之一相信"圣经无误"。此外,肯定其他宗教也有"得救之路"和接纳同性婚姻的基督徒比例不断上升,可见今日的美国的基督教在基要真理上已经逐渐偏离正途。 早在1993年出版的书《真理无处容》(No Place for Truth)中,神学家威尔斯(David Wells)就沈重地指出,美国教会愈来愈忽略圣经的真理,以致讲坛成为治疗人心理的所在,而非把人带到神面前。在基本教义上的动摇与妥协,必然使今日的教会没法成为"真理的柱石"和"明亮的灯台"。教会的安排与讲台总是尽量以"人的需求"为考量,而不是以神的荣耀为中心。 四、神职人员逐渐失去社会的尊重 根据笔者的观察,神职人员的形像日益下滑,主要来自三个原因。第一,过去三十年来,有好些位颇具影响力的基督教领袖或电视布道家,由于性丑闻或财务的严重过失,导致社会大众对于教会牧者的信赖减低。司瓦格(Jimmy Swaggart)、金贝克(Jim Baker)、和哈格(Ted Haggard)等人的失足,对基督教的伤害可谓不轻。在天主教内,更不断有神甫对儿童的性侵,让人怀疑神职人员的操守与敬虔。 第二,由于社会和教会的世俗化,结果优秀的青年不再以"神职"为一生追逐的目标,很自然教会牧师平均的程度,包括学识与能力,无法与过去相提并论。 第三,因为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基督徒右派与左派,在不少政治议题上针锋相对,互相攻击,导致一般老百姓对激进的右派基督教领袖产生反感。尤有甚者,少数几位右派基督教领袖,在若干敏感问题上常发言不当,更引发选民的不满。 结语: 基督教在美国的没落,其原因不一而足,但此事实无疑反映出,人在安逸的环境中很容易违反神的道路。人性的败坏、科学主义、后现代思潮、东方宗教的渗透等诸多因素,使敬虔的传统渐渐被抛弃。美国基督徒灵性的退后,必然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水平,而教会的世俗化亦让宣教的动力减弱。但愿沙裴斯的客观报导能唤醒美国教会,重新严肃审视其信仰,认真回归圣经,以致复兴能再次临到。 (本文源自《恩福杂志》2013年1月刊,经刊主蒙允后转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