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隐私会被揭底—B先生会知道

今天,又有一单有关"私隐"的新闻,传媒只能把事主人叫做"A"小姐,保护私隐。"A"小姐的男友"B "先生,用手机把她更衣的过程拍下来,原本是给自己"欣赏",可是不慎遗留在的士。一位乘客捡了,拾遗不报,不单把更衣的数码记录下载,给自己和朋友"共享",并且勒 索事主。结果落网,判以重刑。 现代自由社会,私隐是个人的空间,受到保障,别人不能侵犯,叫做"私隐权"。愈自由的地方,个人的空间愈大。 "私隐"是个泊来名词,源于privacy。中国没有这个"字",私隐的观念也较薄弱,但并不表示中国人可以没有私隐,或中国人应该比欧美的人少一点私隐权。 "私隐"是应该受尊重和不容侵犯的。《一本便利》偷拍女艺人更衣照事件,已告上法庭。社会的声讨,仍未停止。"明光社"有一封追究信,可以上网联署。 我是联想到"私隐"的一个"阴暗面"。它让人们以为,在别人不会知道的情况下,去做一些不想别人知道,和他会后悔的事。 我们可以说,亲密的男女朋友,你情我愿,关上门,做任何的事,只要不犯法,也是容许男友用手机拍下更衣片段,可以说明信任和亲密的关系。没有人有权公开。但是,那些最 私隐的镜头就给别人看见了,公开了。 报纸有一段花边新闻。美国加州有位网页设计师,在手机安装软件,能自动把照片上传互联网。其后手机给人偷了,偷手机贼不知手机内有机关,于是用手机拍下的生活照片,全都 础b机主的网站上。手机机主把这些照片叫做"偷手机贼的家庭照"。网站人气急升。 偷手机贼,以为换了SIM 卡,就神不知鬼不觉。他不知道的,是偷来的手机,里面的软件仍然运作。在无意之中,他把自己的私隐公诸全世界,人人都知道他是个小偷,算是个惩 罚。 主耶稣说到法利赛人虚伪。虚伪是表面不一致,假冒为善。给人看见的一面和内心实在的一面不同。他们道德和灵性的光景如何?别人无法知道。主耶稣说︰"没有甚么掩盖的事 不被揭露,也没有甚么隐藏的事不被人知道。所以,你们在暗处所说的,必在明处被人听见;在内室附耳所谈的,必在房顶上宣扬出来。"(路加福音12:2-3) 当年,听耶稣这番话的人,不会想像到George Orwell《1984》书中那极权的"大阿哥"监视全民众的情境,那的确恐怖。有很多人也曾活在类似的统治之下,今天香港人对执法者 的"监听权"有那么大的争论,是个人主义的高涨。主耶稣所说的"隐私会被揭露",不是说谁有权去揭别人隐私。祂说的是个"审判"的处境。不要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一切见 不得光的事,将会无所遁形。不要以为没有人看见,没人听见,就可以放纵自己,胡作非为,说三道四。好像有个喇叭放在房顶,在内室的耳语会播出来。耶稣警告我们︰"人所 说的闲话,审判的日子,句句都要供出来。因为你要照你的话被称为义,或定为有罪。"(马太福音12:33-37) 圣经所说的光明之子,与孔子所说的君子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有相通的地方。而圣经对品格塑造的要求上,要求表里如一。在不为别人知道的内心世界,更要多下工夫去守护著 。 所以要慬慎独处。在私隐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进入祷告的密室与主亲近,不必让别人知道。但同样也可以在内心阴暗的角度里,让试探偷偷进来,让邪情私欲滋长。藉现代的数码 科技,好像把隐私的世界扩充了,并且可以借虚拟世界的掩护,放纵和发泄暴力和情欲。 也要慬慎闲言。不要说别人的闲言,在背后批评他。因为用言语去伤害别人是杀人。贬低别人,把他当做毫无价值的,也是杀人。主耶稣认为这是很严重的"罪行"(马太福音 5:21-22)在暗里的搬弄是非中,有多少人给杀了呢? 以为可以蒙蔽别人,终于蒙蔽了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每日坦然在造物主前,审视内心的动机和意念,有如诗人所咏叹︰ "上帝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验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的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恒的道路。"(诗篇139:24)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