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许基督徒以为只有未信主的人,才生活在迷失、错败中,信主以后则生活比别人有方向感、有义意。但传道书的作者,却提出发人心省的观点,就是一切都是虚空,世人都伏在 虚空无奈之下。
这点使徒保罗也是认同的,所以在罗马书八章,他提到三声的叹息。第一就是万物一直叹息劳苦,伏在虚空之下;第二就是我们这些初熟的果子,也是叹息劳苦(并不特别优待基 督徒,只是他们更意识这虚空的现实,而期待生体的得赎);而第三声的叹息,就是圣灵在我们里面,用说不出的叹息为我们祷告。这些叹息正写照出我们人生的现实,并万物有 待终末的更生。
没错,基督徒有"得救的智慧",但谈到在劳苦中"逆境成长的智慧",我们未必比未信者优越,传道者则教我们首先认定、勇于面对现存生活的实况、种种虚妄,我们才晓得做 人的智慧,在这一切愁烦中解执,和生活得快乐,并明白到一切都伏在神的主权之下,祂要使我们在劳苦中得经炼,至终学会敬畏祂是生命的主,和死亡的主。
第一讲:"没有蓝图的人生智慧"
经文在传道书第九章,这章是"三文治"式的结构,开始和结束的1-2节,和11-18节,道出人生祭遇之种种无常,夺走一切人的优越感和成就。中间的3-6节,则指出只有死亡是人 生唯一的绝对。基于这认识,作者就在7-10节,劝喻我们在神面前,为简单的事物而感恩过活,与所爱的人共享劳碌所得的成果。
这种"人生不可知"的事实,叫我们放下以为有人生蓝图的安全感。因为无论多么令人折服的成功蓝图,都有太多不明朗的因素,叫我们难以掌控。而且每人的个别性,包括他的 优点和限制、条件组合上的不同,我们无需虚拟地活在别人所提供的构图中。反而做人最大的使命,就是发现自己生命的种种限制和条件,如何敬畏神地把自己活得最好,拥抱自 己的生命。
真正塑造我们生命的,并非一套套可遇见的蓝图计划,而是那些神容许临到我们的际遇。譬如我们每人童年的成长经验,非由我们所掌控,但决定性地刻印了我们的气质,和此后 对做人的理解和对事物的反应。我的家庭、校园、教会生活的形态和经验,决定我如何做基督徒。我的婚姻、我的配偶,或是独身生活,则决定了我如何做男人。而我两个儿女的 个性,及教养他们的经验,也塑造了我如何做父亲。至于如何事奉神、服侍人,则由神学院的经验开展出来,都非我所能预知,却没有甚么临到的事是神所不知的。
圣经给我一套理解这些经验的智慧。做人越久,越开始明白圣经在说什么;读经越多,就越明白做人究竟是甚么一会事。圣经与做人的经验,互相启发,产生一套人生智慧。圣经 是对所有人说的,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特的,但每人都要向神负责,在各样人生的磨练中,如何拥抱生命这份礼物,并成为别人的礼物。
此为何博士在7月22、23和24日晚"第33届荃葵青研经培灵布道会"的讲道,共三讲。 "论尽人生"第二讲:"季节交替中的人生智慧" "论尽人生"第三讲:"彻悟生死人生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