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
本報與「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前任總幹事蘇成溢牧師訪談,淺談了香港教會的合一情況。蘇牧師在「協進會」就任期間,為基督教會之間的溝通與和解作出了不少努力。
昨天刊出了蘇牧師對香港基督教教會之間合一的情況。今天通過蘇牧師,從歷史的因素看基督教派間差異的源頭,從而尋求合一的可能性。
有人說教會「合一」只能是「理想」,現實上只能做到「合作」。你的意見怎樣?
「合一」和「合作」是可以並行的。如果只有組織的「合一」,沒有實質的「合作」也是沒有意義的;有靈裏的關係,身份上不合一,也不能達到基督所求的目標。
過去宗派形成和差異有著歷史因素。歷史是有過程的,這過程反映了人的軟弱;但上帝有恩典,我們不應該因為人的軟弱而不在合一上努力。
教會經歷了兩次分裂,第一次是東西羅馬公教分裂,第二次在16世紀宗教改革時。近百年普世教會的思想裡,各宗派都認為不同傳統不等於不能走在一起。我們相信同一個神、同一個主、同受一個聖靈,那麽為什麽要彼此分割呢?問題「如何」走在一起。合一是聖經的教導、信仰的根本。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0章裡說,大家同分一個身體、守聖餐,同受基督一個身體。
有人認為同一個會裡聚集這麽多不同宗派的代表,意見很難合一,你又怎樣看呢?
的確是難事。但大家同受一個聖靈,只要大家都帶虛己的心,聖靈會引導大家達到共識。我在這6年裏面,從沒有遇上不能達到共識的情況。
在合一的情況上,世界和華人的情況有什麽一樣?
相對亞洲、歐洲、美國等地區而言,華人基督教會在合一上較為困難,因為我們受宣教士和他們所屬宗派影響,可說是帶著歷史包袱;歐洲和美洲他們沒有受到傳教士影響,比我們少了這個包袱,因為他們的合一可說比較容易。每當講到自己的「根」的時候,我們很難會提及2千年前的耶穌,我們沒有連上這個「根」,只會講自己的教派從什麼時候開始。
第二,華人教會難以合一的原因在近百多年來,西方的基督教神學思想出了不同的爭論。在歐洲來説,影響不如華人界大,這些爭論去到了華人教會之間。例如神學院的討論會帶到教會中,引起辯論,將神學思想的爭論帶到了教會。
7、80年代,出現了自由派、靈恩派、基要派、保守派、福音派等分野,這些成為教會的標籤時,阻礙了教會的合一。
你對這些「派別」的標籤有何意見﹖
不應將教會列出xx派,因為此等分野屬神學思想範圍。即使在同一個教會裡,不同信徒的領受也有不同:有的人比較感性,可以説是偏向靈恩派;有的人對問題比較理性,可說是偏向自由派的;有的人很熱心傳福音的,可以說是偏向福音派,諸如此類,每個信徒因應他們的差別,都可以把他們分為不同的「派別」。
我們不能隨便標韱別人屬什麼「派別」,應以聖經為最高標準,以聖經為基礎。
有些人不把天主教看作正統,你又如何看天主教呢?
不少人誤會天主教的《聖經》。基督徒要更深入的了解。有人說天主教拜聖母——但聖公會也有圖與像,但並非作為崇拜的對象。從歷史來看,從前很多人都不識字,不懂聖經,所以用圖與像加以輔助,讓他們明白聖經所記載的,幫助他們向神禱告。
天主教的《聖經》裡,舊約比基督教的多出10多卷,一般基督教徒稱為「次經」。其實讀神學的人都知道,「次經」在耶穌的年代就有了,這版本一直被沿用;直至到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考慮下採用了猶太人的《舊約》聖經,所以少了「次經」。
猶太人的信仰與基督教的信仰的最大分別是:他們不相信耶穌是主。但是馬丁路得用了他們的聖經,所以出現了「正典」和「非正典」之論。越了解,就減少了主觀的爭論;要多溝通,減少誤會
你又怎樣看香港教會與中國教會的合一?
我認為在組織上沒有聯合的必要,但在見證和分享上,二者應該有合一的精神。大陸與台灣的教會也是,雖然地區上分開來,但實質在主裏面都是一家人。
蘇牧師總結
宗派之間應該多交流和合作,盡量實行合一,在過程中讓人看到愛主和愛人的心。我們不希望有合作而無合一。現今個人主義的高舉,但作為基督徒應有不同方向。世界給我們很多現實情況,讓我們不住被吸引過去,放棄合作。
去年普世教會協會的總幹事說:“If you want to walk fast, walk alone. If you want to walk together, look for each other.” 大家在主裡都是一家人,應該互相遷就和合作;要體諒對方,看低自己,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明天將正式辭別「協進會」總幹事職務
明天下午2時半在中華基督教會長老堂裡,將舉行蘇成溢牧師的香港區會總幹事的就職儀式,正式卸下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6年的職務。然而蘇牧師裡面的普世教會精神,將使他在新崗位上,繼續把合一的光傳揚下去。
蘇成溢牧師談教會合一﹙上﹚ (200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