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不头疼─ 基督徒祭祖正向观

这两天就是清明连续假期,现时不少教会都以举办追思礼拜方式来度过这华人特有的节日。然而对于全家未信主的基督徒而言,当中碰到祭祖问题的两难就像季节性过敏,每年春节或清明节都要发作一次。 到底基督徒可不可祭拜祖先、可以还是不可以呢?针对这个自基督教传入中国以来便引起广泛争论的议题,蒲公英杂志发行人魏悌香牧师早前曾以"祭祖与纪祖"为题证道,发表他的看法。 首先魏牧师指出,"祭祖并不只是信仰问题,它更参杂了文化、社会、历史、人文的色彩。所以基督教对祭祖问题如果全然以『宗教角度』来处理,便会发现许多格格不入的地方,尤其当『祭祖是中国的传统』的意念深植人心时,我们如果只是一味的否定,就会被人认为是不忠不孝的洋教。" 魏牧师鼓励信徒不需要为了祭祖问题和家人搞到"汉贼不两立",相反要用诸般的智慧来处理祭祖的事,甚至可以主动出击,借此机会把未信主家人引到神面前。 魏牧师接著表示其实中国"祭"字,除了一般所用的"拜鬼神"外,也可单纯指"对死者的致敬追思",所以祭祖是指对祖先致敬追思,而不是祭拜鬼神,"拜"这个字也不限用于鬼神,也指对人表示尊敬,如:拜年,拜寿,拜谢,这些都包涵"恭敬"之意,与"拜偶像"的拜字不同。然而原来是没问题的祭拜祖先,被各类宗教搅进来后,现在却被简单的二分法:"拿香拜祖先才算是孝,反之,不拿香就是不孝,基督徒不拿香拜祖先,所以基督徒不孝。运用了错误的逻辑和推理来批判基督徒,甚至连我们自己也弄得糊里糊涂了。" 因此魏牧师提醒,有智慧的基督徒要先回到祭拜的本意来思想,这是为了恭敬的追思祖先,千万不要为了祭拜祖先和家人争得面红耳斥,不但于事无补,反而破坏了基督徒辛苦建立起的孝道形象。那么基督徒要如何真正的表达敬祖心意,又不落入拜偶像的困宭中呢?魏牧师提出几个面向的积极做法: 1.编撰家谱纪念先人:基督徒是真正的不忘本,我们不但是纪念祖先,甚至是一直追到最先的祖先-亚当。圣经常常列出家谱,甚至分别列出了耶稣母系的家谱和父系的家谱,可见圣经十分重视香火的传承。因此使子女了解祖先的谱系,知道祖先的扑~,秉承祖先的遗训,我们可以撰写家谱,或为先人作生平事略,整理相片出纪念集等使后世的子女更容易怀念先人。 2.追思礼拜纪念先人:在先人逝世或安息周年纪念时,可以在家庭墓园或教堂举行追思聚会,设计合宜而感人的聚会程序,也可邀请亲友参加,不仅可以追思故人,也可以向尚未信主的家人传福音。 3.整修墓园纪念先人:到祖坟或已故亲人的墓地整理清扫、献花致敬,以表追思。有做比没做好,多做比少做好。 4.建立名声纪念先人:基督徒应该在生活中活出基督的馨香之气,展现美好的生活见证,用积极的爱心关怀家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吸引人归主。 5.孝敬父母敬拜真神:如以弗所书六章所说 "你们做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效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敬祖比祭祖更有意义,生前的孝敬比死后的排场更实际。 扫墓要不要去? 至于谈到实际问题,扫墓要不要去?魏牧师表示,基督徒对春节或清明节会感到压力颇大,正因为传统的祭祖扫墓仪式中参杂许多异教内容。好比烧纸钱、烧香、拜土地公等,这些基督徒都不便参与。但不参与扫墓,在亲族眼中就成了数典忘祖、不忠不孝的罪人。   "到底扫墓要不要去?当然要,我们要主动参与绝不规避"魏牧师说,基督徒还是有很多事情可用来表现其纪念祖先的心意,"我们可以预备鲜花和蜡烛,别人上香我们就献花,别人烧纸钱我们就点蜡烛,别人拜土地公我们就向神祷告,他有的你都有,而且更棒,他拜的是小神,你拜的是大神。" 最后魏牧师总结:1.追思不要为了枝节细末,争论不休。吃饭时家人多放一个位子,多瞻@个碗,一双筷子,那只是怀念,那只是追思,不是偶像祭拜,不要搞成宗教问题,这只是亲情问题。连周联华牧师和一个朋友吃饭,听到某人过世,便多放了一碗饭,插了一双筷子,他说我想念朋友。 2. 祭物:有关祭物的处理,如果是家人,我一样吃喝,但是我们虽有吃的自由,若有人因而良心觉得污秽,为了避免绊倒人,为了爱心的缘故,我们就在吃的自由上约束自己。保罗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榜样,他说:林前 8:13 "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为了爱弟兄,他愿意放弃吃肉的权利。 然而,有一种筵席是绝对不可以吃的,那就是"拜偶像的筵席"。林前 10:21"我们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保罗说,这是"与鬼相交",参加这种筵席等于参与他们的拜拜,这是得罪上帝的行为。我们不应与拜偶像的人隔离,但我们必须与这些拜偶像的活动划清界限。 3.跪下:是表示"敬"而不是"拜"。所以过年向长辈磕头拜年,向遗像行注目礼或鞠躬礼、默祷或献花,都足以表达追思之情。你可以用敬礼表示尊敬,否则让家人感觉你信了基督教却失去了孝心,也雪|引起许多纷争。就像以前为了是否向国父遗像行三鞠躬礼,争论不休,就是因为我们把文化问题当作宗教问题,不要把鞠躬或跪拜等同于偶像。 移风转俗 魏牧师认为华人基督徒不能避免葬礼和祭祖问题,但可以是大好的机会。"我们应该把握好这机会来为我们还不信的亲人和朋友作见证。"此外基督教必须考虑一件事,就是"福音的本色化"。在外邦国家的基督教,往往将信仰实行于自己的文化中,例如复活节本来是外邦人拜"春天女神( Eastre 或 Esteral )"的节日。但后来,变成了基督教的大节日,英文的Easter便是从这女神的名字过来的。本来外邦人拜偶像的日子,当福音传到外邦后,慢慢地将它变成了基督教的节日。所以把鬼月当作平安月,把清明节当成孝亲节,逐渐转变整个社会的风气。 原文收录于蒲公英希望基金会网站,蒙允使用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