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基督日报》记者于嘉豪、陈丽斯 对谈:伍渭文牧师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牧)、艺术家岛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记者:这方面我想向岛子教授提出一个问题。您有很多学生,在这样的大环境里面很多东西都讲求快速,也不讲求内涵。我想你在教学生时在这方面有很多的感受和体验,你也曾表达对现代一代的无奈、痛苦的心情,您能在这方面再多讲一点吗﹖ 岛:我们称为90后、80后的这些年轻人,从知识代群来看,确实跟我们那时候自觉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理想不一样,那年代伟大的经典多为禁书,要敢于冒风险才能读到。他们选学人文学科、艺术、艺术理论、艺术史,这种专业其实是需要很多年才能学出来的,四年的本科、两年硕士,还有三年博士,一共九年,这个专业的要求是厚基础、跨学科、高学历,而学历仅是相对的。艺术的历史上下五千年,有古今、中西,关联文、史、哲,正、经、法知识,如果你还要再读博士的话,至少要通几门外语:英语、法语或德语。人文、艺术的本质其实不是记问之学,多为心性之学、智慧之学。但问题是,即使它属于记问之学,而这个学科的结构由于高中、大学期间的通识教育还很薄弱,往往导致考试决定命运,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主义物件。就像速食配方,像中药店配方,赶快配好了。通识教育本来就薄弱,而价值教育,全人教育就无从谈起。

岛:科学解决的是我们能看得见、摸得著的,或者说能解答我们眼前的问题,一个相对的解决。但是人文或进一步说宗教是要光照心灵的、终极的问题。科学越发展越需要对人的心灵的安慰,对于人心灵的牧养。我通过学生来看他们这个维度、这个层面其实是相当缺生的。无神论的消极性最后就会变成利己主义、虚无主义,为什么内地不断出现学生自杀,每年都有博士生、硕士生自杀跳楼,就是因为压力很大,这就是本末倒置了。本来你知识越多,心怀就应该越宽广,你的灵性、生命就越丰富,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就不只是教育学或心理学问题了。
伍:问题的结征就是急于求成,速度追赶著我们,把我们推倒了。人文学科,包括宗教,是多层次、多面向、多维度看问题,古典人文著作给我们智慧。现在学生则看机会,看成功,不成功的时候就觉得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轻生了。但看智慧时就不求成,但智慧让我们多维度看问题,看到不同的面,培养想象力,扩阔心灵空间。科技的本质就是要控制,我觉得他们心灵很枯干。
岛:科技往往是用后一个定论把前一个定论推翻,所谓范式革命。但人文是相反相成——越久远越古老的越会丰富人的生命经验,上帝无所不在,古老的智慧历久弥新,因此对人的思想、灵智越有启迪。所以我非常强调学生要读经,回到经典,要做细读训练。当然,我现在也要求他们读圣经,以前人文学科的学生普遍不读圣经,哪怕选读都没有,仅读文史哲经典、包括四书五经、儒家的东西。
伍:像《传道书》,否定中的肯定,透识人生而来的智慧,平凡中看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