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家島子與伍渭文牧師對談:基督教藝術與社會批判(二)

採訪:《基督日報》記者于嘉豪、陳麗斯 對談:伍渭文牧師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牧)、藝術家島子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承上文:中國藝術家島子與伍渭文牧師對談(一)

記者:這方面我想向島子教授提出一個問題。您有很多學生,在這樣的大環境裏面很多東西都講求快速,也不講求內涵。我想你在教學生時在這方面有很多的感受和體驗,你也曾表達對現代一代的無奈、痛苦的心情,您能在這方面再多講一點嗎﹖ 島:我們稱為90後、80後的這些年輕人,從知識代群來看,確實跟我們那時候自覺追求知識和真理的理想不一樣,那年代偉大的經典多為禁書,要敢於冒風險才能讀到。他們選學人文學科、藝術、藝術理論、藝術史,這種專業其實是需要很多年才能學出來的,四年的本科、兩年碩士,還有三年博士,一共九年,這個專業的要求是厚基礎、跨學科、高學歷,而學歷僅是相對的。藝術的歷史上下五千年,有古今、中西,關聯文、史、哲,正、經、法知識,如果你還要再讀博士的話,至少要通幾門外語:英語、法語或德語。人文、藝術的本質其實不是記問之學,多為心性之學、智慧之學。但問題是,即使它屬於記問之學,而這個學科的結構由於高中、大學期間的通識教育還很薄弱,往往導致考試決定命運,學生成了應試教育的工具主義物件。就像速食配方,像中葯店配方,趕快配好了。通識教育本來就薄弱,而價值教育,全人教育就無從談起。

中國藝術家島子與伍渭文牧師對談:基督教藝術與社會批判(二)
伍:這是不是跟我們倡導科技救國有關﹖救國給我們迫切的壓力,在最短的時間,完成救國的任務。或是隨著經濟高速發展的商業社會,我們也變得因為急功近利?商業社會衡功量值,信奉工具理性,實力很重要,成績表科目愈多,成功面試的機會愈大。香港也一樣,學生願意修讀很多科目,但不深入上下求索;參加課外活動了也如是,要項目多,類別多,務使個人履歷好看,不純是為了興趣和知識,只作為求職的工具和踏腳石。我同意通識教育需要長時間浸淫,基督教因為尊重人性,1951年前在內地的基督教大學,很早就推行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 ,博雅教育就是通識教育的前身。

島:科學解決的是我們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或者說能解答我們眼前的問題,一個相對的解決。但是人文或進一步說宗教是要光照心靈的、終極的問題。科學越發展越需要對人的心靈的安慰,對於人心靈的牧養。我通過學生來看他們這個維度、這個層面其實是相當缺生的。無神論的消極性最後就會變成利己主義、虛無主義,為什麼內地不斷出現學生自殺,每年都有博士生、碩士生自殺跳樓,就是因為壓力很大,這就是本末倒置了。本來你知識越多,心懷就應該越寬廣,你的靈性、生命就越豐富,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就不只是教育學或心理學問題了。

伍:問題的結徵就是急於求成,速度追趕著我們,把我們推倒了。人文學科,包括宗教,是多層次、多面向、多維度看問題,古典人文著作給我們智慧。現在學生則看機會,看成功,不成功的時候就覺得沒有意義,沒有價值,輕生了。但看智慧時就不求成,但智慧讓我們多維度看問題,看到不同的面,培養想象力,擴闊心靈空間。科技的本質就是要控制,我覺得他們心靈很枯乾。

島:科技往往是用後一個定論把前一個定論推翻,所謂範式革命。但人文是相反相成——越久遠越古老的越會豐富人的生命經驗,上帝無所不在,古老的智慧歷久彌新,因此對人的思想、靈智越有啟迪。所以我非常強調學生要讀經,回到經典,要做細讀訓練。當然,我現在也要求他們讀聖經,以前人文學科的學生普遍不讀聖經,哪怕選讀都沒有,僅讀文史哲經典、包括四書五經、儒家的東西。

伍:像《傳道書》,否定中的肯定,透識人生而來的智慧,平凡中看到超越。

繼續閱讀: 中國藝術家島子與伍渭文牧師對談(三) 中國藝術家島子與伍渭文牧師對談(四)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