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纶牧师:马礼逊和其后的宣教士给我们留下什么呢?

李锦纶牧师:马礼逊和其后的宣教士给我们留下什么呢?
马礼逊和其后的宣教士留给我们什么?李牧师认为最主要是他们对神的忠贞,愿意付代价和对人的真爱。他们坚毅不拔的足迹,布满神州大地。(图:加拿大中国福音会)
由加拿大中国福音会与温哥华短宣训练中心联合主办,远东广播和信道会迦南堂联合协办的"马礼逊入华二百年 - 华宣的挑战"研讨会,第三位讲员是中国福音会总会长李锦纶牧师。李牧师对中国宣教、神学建设和人材培育素有负担。究竟马礼逊和其后的宣教士给我们留下什么呢?李绵纶牧师尝试从马礼逊的日记和书信中,窥探他的心路历程。

马礼逊生于一个督教家庭,年仅十三岁已懂得背诵《圣经》诗篇中最长的一百一十九篇,反映神的话语早已刻在他的心板上。他父亲经营一家专造鞋底的小店,家庭经济拮据,但马礼逊明白生命的尊贵,不在乎人的出身,只在乎人生是否为上帝使用。他在日记中这样写:"我挚诚地希望成为上帝合用的器皿,我愿意摆上自己,奉献自己,让上帝使用"。

十五岁的马礼逊已有宣教的心志。十九岁跟从老师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装备自己。由于当时从来没有宣教士到过中国,马礼逊自然也没有想过去中国,他打算前往印度或非洲。想不到伦敦差会派他去中国,并要求他完成两项艰巨的任务:翻译中文《圣经》和编纂《英汉字典》。这反映了差会的远见,看准了向中国人传福音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最有效管道;马礼逊踏上征程,反映他愿意放下自己,顺服神!

马礼逊深知前面是漫漫长路,孤立无援!他在日记中流露了自己是何等软弱;但他坚信神的能力比他的困难大,他不住地祷告,祈求神在他抵达广州后,赐他一个美国人的家庭接待他,神应允了他的祷告!由于他太太的健康很差,需要返回英国养病,一别就是六年,重逢后不久,太太因难产早逝,孩子亦胎死腹中,打击至大!马礼逊要父兼母职照管儿女,又要在东印度公司担当全职翻译员;更要马不停蹄地翻译《圣经》和编纂字典。身心耗尽,鞠躬尽瘁,至死方休。马礼逊真正做到了舍弃自己,他的信仰和生活是完全一致,是我们效法的榜样!

马礼逊之后西教士纷至沓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戴德生和李提摩太。戴德生是第一位从中国沿海富庶地区,进入内陆贫瘠和更有需要地区的宣教士。他在1865年创立"内地会"。他宣教的重点是草根阶层。为了认同中国人,他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改穿儒服,蓄留长辫。戴德生深信宣教既是神的心意,若宣教的方式也符合神的心意,宣教计划必蒙神的看顾,因此内地会的宣教事工都凭信心仰望,不再倚赖本国的供应。

李提摩太的宣教策略与戴德生的截然不同,他走社会高层和文化路线。首先他透过参与华北大旱的赈灾,让福音切入中国,与中国的官绅建立关系。他与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有很多交往。1891年李提摩太创立"广学会",翻译和出版西方文化历史的书藉达二千多种,把西方文化、社会价值和信仰根基都介绍给中国。1900年义和团之乱后,列强要求中国赔款。李提摩太倡议各国在赔款中拨出部份,在山西设立大学,推动中国的普及教育。

马礼逊和其后的宣教士留给我们什么?李牧师认为最主要是他们对神的忠贞,愿意付代价和对人的真爱。他们坚毅不拔的足迹,布满神州大地。他们明白一切事工的主权都属神,所以不恋栈。远在1949年以前,西差会已著手交棒予华人。49年后西方宣教士全部被逐出中国,但他们留下佳美的见证,已足够让中国教会,尤其是家庭教会经得起风雨,根深叶茂地成长!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