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港孩"一代难 灵命培育循妙法 編輯室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下午1:45 "港孩"问题成为今日社会隐患,80后、90后的家长不断探索教养孩子的有效门径。近日在"虎妈"式精英教育热烈讨论过后,在中国大陆又出现"捧下出北大生"的"狼爸",既引人羡慕亦招人批评。 教会对著新生一代信徒亦同样充满如何牧养的问号。传统式圣经教导和门徒训练难以留住心灵飞跃的年轻人,然而娱乐式教会生活又未能满足他们寻求真理的渴望。播道神学院基督教教育科助理教授冯业鸿博士近日发文探讨后现代青少年的灵命培育问题,认为教会领袖不一定要在后现代文化前却步或大加挞伐,反而要在这文化环境中找出有利培育年青人灵命之方法。 冯博士表示今日教会面临严重的青少年流失的问题,并年龄断层的危机。教会难以留住青少年与他们成长环境不无关系。他解释,80、90后的青年人成长环境普遍富裕,又多是独生子女,受尽家中宠爱又无需自理生活,因此养成唯我独尊并不懂尊重和关爱别人的性情。 另一方面受到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加强了他们接受真理的阻力。他指出后现代文化强调真理相对、道德多元和信仰的经验化,令青少年有"空间"去选择他们喜欢的信仰和道德标准:"他们甚至可以质疑一切,又选择一个充满矛盾的价值观,只要他们找到自己的群族,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生活"。而对于信仰,他们喜欢通过别人的见证故事,帮助自己了解信仰对他们的实用性。 在后现代的大环境下,青少年著重体验式的信仰多于喻道式的信仰。对于如何迎合这样的牧养需求,冯博士认为"怀道式"的青少年事工对今日青少年文化较为贴近。所谓怀道式牧养,是把焦点放在经历神和活出神的道上。传道者自身要活出神的道,并透过与青年人的关系将基督的生命带给他们:"传统的青少年事工把焦点放在活动和教导圣经上,而怀道式的青少年事工则把焦点放在经历神和活出神的道上。" 他又认为让青年人认识自的召命十分重要:"今日香港的青少年人似乎没有什么使命感,但其实他们很需要认识神对他们的召命,一个值得他们把生命奉献的召命,否则他们只会寻找别的代替品。"他表示家庭是青少年的"圣地",透过家庭的见证、敬拜、教导等等,让青年人听到神对自己的呼召。 此外后现代青年期望能经历信仰的真实,对此他认为可透过设计一些经验性的活动例如讲故事、戏剧化读经、话剧、烛光敬拜等增加他们信仰的体验,并且帮助他们加强属灵操练获得,例如擘饼、敬拜、改变惯性的操练等等。 他认为教会领袖可在后现代文化中找到有利牧养的条件如注重体验和实践,加以认识及使用,如此能帮助培育青少年人的灵命,并为未来教会领袖打好属灵根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