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讲座:人际地雷多 慎防临界点爆破

冲突讲座:人际地雷多 慎防临界点爆破
左起:吴宗文牧师、梁林天慧、杨庆球博士及葛琳卡博士。(图:拉法基金会)
不少关系都无可避免地出现裂痕,冲突引发的临界点甚至会将建立多年的亲密关系毁于一旦。拉法基金会继9月初的"不能避免的冲突"讲座后,本月12日进一步举办"面对冲突临界点如何刹掣──从心理学、社会教育、宗教、文化探讨处理将爆破的冲突"讲座。葛琳卡博士、吴宗文牧师、梁林天慧博士和杨庆球博士的见解让信徒明白如何拆解即将爆破的人际地雷。讲座吸引约450人参加,座无虚席。

葛琳卡﹕释放核心情绪才能克服冲突

拉法基金会义务总干事葛琳卡博士说,心理临界点指人类面对冲突时无法抑制情绪的失衡状态。为免临界点爆破必须克服冲突带来的情绪反应,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操练面对痛苦的能力。

她说,面对冲突临界点的反应因人而异,例如逃避、吼叫、诉诸暴力等,所以必须先了解自己情绪高涨时的身体反应﹔当发觉身体不受控时,就要承认自己当下情绪强烈,需要静下来整理思绪。接著可透过祷告、深呼吸、散步等方式消除负面思想。心情稍为放松后,可透过绘画、雕刻等探索牵动情绪的相关记忆,从而制订有效对策处理人际分歧。研究显示,重复四次写下事件带来的困扰,对促进精神健康甚具成效。

葛博士续说,不少人会将不喜欢自己的感受或特质投射在别人身上,以致没法释放真实情绪,即适应原始性情绪 (Primary Emotion)。"一些人表面上感到哀伤,实际上隐藏怒气,但因害怕破坏关系而敢怒不敢言﹔又有些人容易动怒,心底里其实充满哀愁,但为免让人暴露脆弱一面而不愿表达内心所需。"由此可见,若不能抒发真实情绪,即使再三发泄也是治标不治本。

葛博士又以运动作比喻,"当身体运动至某一阶段会筋疲力尽,但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形成习惯,令体魄更强健。同样,勇于面对人际冲突上的临界点,即使遍体鳞伤仍不放弃,且保存善良品格,生命就会成长起来,进入新境界。"

吴宗文﹕易地而处达致和而不同

播道会港福堂主任吴宗文牧师尝试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剖析冲突,他说冲突是人类一种持久普遍的现象,小至孩童争吃糖果、办公室政治,大至拉布等议会抗争,可谓无处不在。而历史悠久的文明社会多以根深蒂固的文化去处理纷争,例如中国人家庭强调长幼有序,年幼者不能逆年长的旨意。此外"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观念以致一切争拗都在私下解决。

他说:"这种以顺服权威达致以和为贵的观念,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只是将负面情绪藏在地毯底。当临界点燃烧时,就像火药库爆炸般一发不可收拾。例如一对夫妇吵架,妻子竟拿对方十多年前不愿送婚戒一事来翻旧账,破坏力强劲。"

吴牧师认为要按照《圣经》真理评析中国文化的优劣,才能与传统兼容并蓄。"中国文化『阴阳互补』观强调凡事皆有两面。很多时候,人际冲突源于两人都坚称唯独自己一方正确而产生矛盾。倘若我们尝试易地而处,会发现情况并非『我对你错』般极端,只是各自观点不同而已。"所以当两人各执一词、争持不下的时候,应该离开现场冷静思绪,退半步视察彼此坚持的理据。重新会面后,即使向对方重搥出击,亦要先包上一层糖衣,以免将冲突化作杀伤力强大的武器,从而实践"和而不同"的美德。

吴牧师进一步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著重辩证,强调真理愈辩愈明﹔东方则除了讲求道理外,亦兼容情理和事理,认为法律不外乎人情。"

那么,基督徒怎样履行公义之余,同时顾念情谊呢﹖吴牧师分享一个真实故事﹕"我认识一位任职公司高层的弟兄,他的下属同时是教会组员。某日,他得悉这位下属犯了法,身为上司必须秉公处理,但作为教会弟兄又要维系属灵友谊。面对这个两难局面,他决定向廉署举报这位下属。另一方面,又积极为下属聘请律师。"

梁林天慧﹕自求多福引致社会不公

梁林天慧博士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分析,香港回归后日趋激烈的冲突正体现"港人治港"的一面。"在殖民地年代,重要的社会政策必须由英国驻港高官制定。97年以后,华人政务官才掌握拟政权,他们制定的措施经常引起广泛回响,这种热切关心社会的讨论,是多元开放城市不可或缺的。"

可是,香港公务员素来抱著"自求多福"的态度工作,欠缺为民服务的公益概念,导致施政不得民心﹔不少市民亦只顾及自身利益,每逢政策涉及个人福祉时才发表意见,这种思维在基督教圈子中同样普遍,"更甚者,是教徒只按从政人士信不信主来衡量称职与否,并且视教会牧者的政见为金科玉律,并没有就社会议题作独立思考,令信仰与日常生活分割。"

这种自以为义的心态,无疑限制了社会公义的彰显。她续说,基督徒要以初期教会信徒那凡物公用的态度关心社会。"有了敬虔,还要加上弟兄相亲相爱;有了弟兄相亲相爱,还要加上爱心。"(彼后1:7)亦说﹕"在父神看来,纯洁而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被世界玷污。"(雅1﹕27)等经文都指出敬虔不仅限于"个人"层面,还应用在信徒间以至社会上受欺压的贫苦大众。唯有大众放下自身利益,为他人著想,才能化冲突为公义。

谈到冲突的"临界点",她认为中国人往往怯于权威而敢怒不敢言,将愤怒埋藏在地毯底。为免临界点爆破,她建议双方在情绪高涨时冷静思考,接著以较长时间"拆弹",并在适当时候寻求中立人士协助。

她又引用黄成荣教授的"复和会议程序"五步曲说,"双方首先在谈判时讲述事情的经过与影响,并且分享感受。分享后稍作休会,让双方分别与支持者会面商议,然后在复会时彼此拟定解决方案。"梁林博士强调,谈判时应聚焦于解决问题上,不宜归咎某一方。在对方发言时要专心聆听,给予适切回应,切忌恶言相向,亦要避免受对方的情绪影响。

杨庆球﹕排斥异己加深敌我矛盾

加拿大恩道华人神学院院长杨庆球博士则认为,将人分派定性是冲突的主因之一,例如只根据为政者是建制派或泛民主派来衡量政治道德,视明光社为"道德塔利班"等,这与共产党以阶级决定人性可谓异曲同工。这种标签效应容不下理性对话,最终导致误会加深,纷争连绵。

他指出,耶稣教导"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既然人有上帝的形象,那么随便辱骂弟兄不但不尊重人,而且不尊敬上帝。再者,虽然《以弗所书》里提到"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但并不表示上帝只允许一种声音、一类见解,相反神赋予各人不同恩赐,有作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各人都领受神的启示,却没有人拥有全部真理。所以要聆听各方意见,并尊重别人,用爱心说诚实话。

那么,处身于敌我分明的世界,基督徒应怎样遵主意行呢﹖杨博士认为,耶稣基督在二千多年前面对宗教势力以至极权政治的压逼时并没有以暴易暴,反而俯首卑微,且甘愿命悬十架,"既然耶稣已用性命为信徒换取自由,而耶和华亦应许我们『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12﹕19),我们就毋惧权贵,以不亢不卑的态度面对争端。"

年会之第三场讲座"冲突的善后-从心理学、社会教育、文化及神学寻找冲突后的出路"将于11月2日晚上7至10时,于尖沙咀潮人生命堂举行。除了大型讲座外,主办单位亦会举办以冲突为题的工作坊,详情请浏览拉法基金会网页(http://www.raphahk.org)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