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豪恩先生 – 跨越界限 編輯室 2012年2月29日星期三 上午11:25 题目:跨越界限 证道:林豪恩先生 经文:马可福音1:40-45;列王记下5:1-14 场合:崇基学院礼拜堂2012/1/12 今天的福音经课和旧约经课所记载的,都是医治大痳疯的故事。阅读这两个医治大痳疯故事的时候,我们需要留意这不是医学文献,因此,不需要以现代医学的角度去检视故事记载的医治方法;由于这是宗教文献,我们值得花时间思考故事所启发的人生及生活意义。 第一个故事:跨越洁净与不洁净的界限 第一个故事记载在马可福音1章40-45节: 1 : 40有一个长大痲疯的来求耶稣,向他跪下,说:"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1 : 41耶稣动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 1 : 42大痲疯即时离开他,他就洁净了。 1 : 43耶稣严严地嘱咐他,就打发他走, 1 : 44对他说:"你要谨慎,甚么话都不可告诉人,只要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又因为你洁净了,献上摩西所吩咐的礼物,对众人作证据。" 1 : 45那人出去,倒说许多的话,把这件事传扬开了,叫耶稣以后不得再明明地进城,只好在外边旷野地方。人从各处都就了他来。 今次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让我们留意一下大痳疯患者和耶稣对话的用语。大痳疯患者跪下求耶稣时并不是说:"你若肯,必能医治我。"而是说:"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对付大痳疯,患者用的语言是"洁净",而不是"医治"。耶稣回应说:"我肯,你洁净了吧!",他的用语,也是"洁净",而不是"医治"。 相对于身体疾病,我们一般用"医治"这个词汇,因此,用"医治"来谈论大痳疯本是合适的。"洁净"所相对的是"不洁净",这个词语用来描述身体健康状况,它的含义超出了身体健康状况,而包括了宗教及社会意义。 旧约圣经利未记第十三及十四章详细记载了大痳疯的种类和症状。不过,Christian Medical Fellowship的医学专家仔细考察利未记所描述的大痳疯病,发现这其实不是现代医学所指的痳疯病,而是一系列展现于皮肤的疾病,例如象皮病,和各种癣病。无论如何,这些皮肤及外观与众不同的人,都被归入"不洁净"的类别。被归类为"不洁净"的人,有甚么社会含意呢?利未记13章45-46节记载了加诸对他们身上的的规范:"身上有长大痲疯灾病的,他的衣服要撕裂,也要蓬头散发,蒙着上唇,喊叫说:『不洁净了!不洁净了!』灾病在他身上的日子,他便是不洁净;他既是不洁净,就要独居营外。"由此可见,若有人一旦被归类为"不洁净",他们便失去正常人的权利,也得不到正常人应有的对待。因为"洁净"与"不洁净"是不能接触的,若接触,"洁净的"会被沾污变成"不洁净"。起初,人们认为沾污是经由身体接触。后来,人们越来越谨慎,渐渐相信"空气传染"也是沾污途径。例如,一个不洁净的人站在树下,而一个洁净的人经过,这个洁净的人就会变成不洁净。除了"人传人"之外,人与物品也可以互相沾污,例如,大痳疯患者进入屋内,屋内的物品及人都会被变为不洁净。因此,社会不能让"不洁净"的人出现于"洁净"空间,免得"洁净"的人和物都被沾污。 把这个故事放回当时的宗教及社会背景去阅读,我们会发现耶稣医治大痳疯的故事是一个跨越界限的故事。 第一个跨越界限的人是那位痳疯病患者。为甚么说他跨越界限呢?如前所述,他被归类为"不洁净",就需要存在于社会为他划定的特定范围,不应该在"洁净"的空间出现。现在,他在加利利的会堂出现,是一个跨越界限的行动。若他要进入"洁净"的空间,他就要撕裂衣服,蓬头散发,一边走一边喊叫说:『不洁净了!不洁净了!』,提醒"洁净"的人退避三舍。现在,他走到耶稣的跟前提出要求,明显地跨越了"不洁净"的人与"洁净"的人之间的界限。这位痳疯病患者虽然被定义为"不洁净",被贬为次等人,被排拒于正常生活之外,但他以乎并不屈服于当时宗教及社会为他所设的界限,为了自己,也许也为了其他如他一样的人,他要跨越界限。这是一位勇敢地跨越界限的痳疯病人。 或者,勇敢地跨越"洁净"与"不洁净"界限的人并不只他一个,不过,他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的,是一位同样愿意跨越界限的耶稣。就算在二千多年后的现代社会,若有被标签为"不洁净"的人勇敢地跨越界限,也不一定遇到同样愿意跨越界限的"洁净"的人。 几年前,有一间服务戒毒康复青少年的学校申请迁往一间空置学校,但遭遇学校所在地区的居民反对。校长及老师于是带同三十位学生往该地区与居民见面,以为让居民直接与学生接触,认识这些曾经误入歧途,现在改过自身的青少年其实并没有甚么异样,因而接纳他们迁到较为安全的校舍继续读书。 当天,约有 300名当地居民早有准备去"迎接"这30位学生。大部份居民手持反对迁校的标语及纸牌,甚至有人内高呼:"唔要吸毒仔、吸毒女!"那30位勇敢地走出来的学生听到声势浩大的嘘声,一个一个垂下头来,有些女学生因此而忍不住眼泪,哭了出来。 其中一位16岁的女学生说:"我一落船已经听到有人叫我地做吸毒妹,我觉得好难受。从码头到社区会堂被反对的声音包围,我真系好惊,成个人震晒。我地好想软化佢哋个心,希望佢哋可以接纳我哋。"(苹果日报2009年6月15日)可惜,这群勇敢地跨越界限的戒毒康复青少年的行动,却遇到保护界限的人的强硬回应,拒绝他们使用该空置校舍,以免该地的"洁净"被沾污变成"不洁净"。 生活于二千多年前古代社会的这位大痳疯患者比生活于二千多年后文明社会的这群学生幸运,因为耶稣回应这位痳疯病人的越界,并不是定义他的行为自私,没有指责他为了一己的利益走出来沾染大众;同时,耶稣的反应也不是明哲保身,退后三丈,然后"报警"把他捉回"营外"。耶稣没有保护那条界线,反而如那位痳疯病人一样勇敢地跨越界线,他接纳对方的要求,承诺说:"我肯,你洁净了吧!"道成肉身的上帝伸出手来回应,成就了这个跨越界限的故事。耶稣基督以"洁净"之身去接触"不洁净",打破了当时宗教及社会"洁净"与"不洁净"的界限,并且粉碎了"洁净的"与"不洁净的"接触会被沾污为"不洁净"的恐惧。 面对这位被归类为"不洁净"的痳疯病人的请求,圣经说"耶稣动了慈心,就伸手摸他"。是甚么动了耶稣的慈心呢?是痳疯病人被痳疯病折磨的惨况吗?或者是。不过,正如Christian Medical Fellowship的医学专家判断,圣经说的大痳疯不等于现代医学诊断的痳疯病,那么,触动耶稣的慈心,可能是这些被归类为"不洁净"的人所遭遇的次等人的对待及生存状况。 "洁净"或"不洁净"这些词汇,现代社会已经不再使用,不过,这并不代表人们心里没有把人作类似的区分。人类仍然面对试探,特别是在非常时期,往往把另一些人归类为次于正常人的次等人,以便合理化不以正常人的待遇去对待他们。 二十多年前有一套电影名叫"黑太阳七三一"。电影中的日军将领要求年轻军兵以中国及俄罗斯平民进行各种化学武器实验。有些年少的军兵望者实验对象也是如自己一样的人,不忍下手。于是,他们的长官训斥他们,要求年少军兵不把视实验对象为如自己一样的人,要称实验对象为"马鲁达",即是木材。如此,这些年少军兵就能够容许自己残酷地对待这些被捉回来的中国和俄罗斯平民。这是战争时期人类犯下最残酷的罪恶之一。 与战争时期相此,此时此地,相对和平盛世。在和平的日子,我们假设有更大的空间去跨越社会上不必要的界限,重视检视及拿走被判定为"不洁净"的群体的标签,拿走被定义为"不正常"的人们的标签,让他们回到社会中过一般人的生活;我们假设有较为和平及对重的方法去处人群之中的纠纷,冷静客观地去分析及解决问题,而不是情绪化地贬斥别人是"狗",或者是"蝗虫"。 昔日,耶稣藉著医治大痳疯,与大痳疯患者一起创造了一个跨越"洁净"与"不洁净"的故事。今天,当现代文明社会面对困难时,但愿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不要堕入随便标签别人为"不洁净"的陷阱,也不要以为贬低别人作为解决问题的引诱。 第二个故事:跨越敌我的界限 马可福音的大痳疯患者得医治,因为有人跨越了洁净与不洁净的界限,列王记下那位亚兰国的元帅的大痳疯得医治,又是一个跨越甚么界限的故事呢? 这个故事发生于以利沙作先知的时代。当时,以色列和亚兰是邻国,两国经常互相攻打,战事连年。因为战争,有人被杀,有人丧失家人,有人家园被毁,打败仗的更被掳到敌国,变为奴隶。战争往往带给交战两国人民深刻的伤害,极大的愤恨,以及强烈的敌意。 5 : 1亚兰王的元帅乃缦在他主人面前为尊为大,因耶和华曾藉他使亚兰人得胜;他又是大能的勇士,只是长了大痲疯。 5 : 2先前亚兰人成群地出去,从以色列国掳了一个小女子,这女子就服事乃缦的妻。 故事首先出场的,是亚兰国战绩辉煌的大能勇士,贵为元帅的乃缦。第二位出场的,却是一位无名无姓的"小女子",这位"小女子"正正是这位元帅攻打以色列时掳掠回来当下人的。这两位人物的关系是甚么呢?他们是交战两国的人,即是敌人。 现在,敌方的元帅竟然患了大痳疯,这位以色列的小女子可以如何反应呢?常言道,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得知这位国家头号敌人患大痳疯,就算因为身为奴隶处身敌国而不能庆祝,心里也禁不住幸灾乐祸:"你都有今日啦!"就算这位以色列小女子对亚兰元帅没有个人的仇恨,也不应该同情或帮助对方,敌我分明,对方是国家敌人,同情或帮助国家敌人,即是背叛自己的国家。 5 : 3她对主母说:"巴不得我主人去见撒马利亚的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疯。" 故事的发展有违常理:这个以色列小女子竟然向元帅的妻子介绍医治大痳疯的秘诀。可能当时的以色列没有"国民教育",她竟然不知道在战争状况之下向敌人提供帮助是叛国的行为,是要被军法处置的。她跨越了敌我的界限,身为一位被掳者,向敌人伸出援手。 被自己掳掠回来的以色列小女子跨越了敌我界限,向自己伸出援手,亚兰的元帅能够同样跨越敌我界限回应吗? 5 : 4乃缦进去,告诉他主人说,以色列国的女子如此如此说。 5 : 5亚兰王说:"你可以去,我也达信于以色列王。"于是乃缦带银子十他连得,金子六千舍客勒,衣裳十套,就去了; 5 : 6且带信给以色列王,信上说:"我打发臣仆乃缦去见你,你接到这信,就要治好他的大痲疯。" 5 : 7以色列王看了信就撕裂衣服,说:"我岂是神,能使人死使人活呢?这人竟打发人来,叫我治好他的大痲疯。你们看一看,这人何以寻隙攻击我呢?" 那位以色列小女子明明介绍亚兰元帅去撒马利亚找先知,为甚么元帅却去了找以色列王呢?军政人物总是以国家的概念去理解事情,因此亚兰的元帅及国王自动地把医治大痳疯的事情提升到国与国的层次。把事情提升到国与国的层次,对于交战的以色列和亚兰来说,即是敌我关系,难怪被打得喘不过气来的以色列王会如此惊慌失措。以敌我关系去处理目前的情况,似乎只是进一步强化敌我界限,而无助于医治亚兰元帅的大痳疯病。这位亚兰元帅能够跨越敌我的界限回应以色列小女子的善意吗? 习惯了以敌我关系看事物的人,真的不容易跨越敌我的界限。这位亚兰元帅最终到到了先知以利沙的门前,不过,一听到先知的指示:"你去在约旦河中沐浴七回,你的肉就必复原,而得洁净",他就大发雷霆,以为对方借此侮辱自己。这位元帅一面走一面骂:"我想他必定出来见我,站着求告耶和华-他神的名,在患处以上摇手,治好这大痲疯。大马士革的河亚罢拿和法珥法岂不比以色列的一切水更好吗?我在那里沐浴不得洁净吗?"(5:11-12) 元帅为甚么抗拒先知医治他的大痳疯的方法呢?因为元帅仍然以敌我的意识去理解先知的指示,"为甚么要在你们的河里面沐浴?我们的河水怎会比不上你们的河水?简直岂有此理!"幸好,他有一位对他忠心及能够跨越敌我界限的下属,否则,他会错失了医治大痳疯的良机。这位为他著想的下属冒险劝他:"我父啊,先知若吩咐你做一件大事,你岂不做吗?何况说你去沐浴而得洁净呢?"这位下属知道重点不是在那条河,因此不需要比较,也不需要提升到国家意识,重点是先知,以及他所说的话。他能够分辨得出先知所代表的是上帝,而不是某个政权,或者某个国家,因此,可以放下亚兰和以色列之间的敌我状态去回应先知的指示。 亚兰元帅的大痳疯得到医治的故事,是一个跨越敌我界限的故事。是谁跨越了敌我界限呢?不是元帅,不是亚兰国王,不是以色列国王,而是无名无姓的小人物,一位被掳的以色列小女子,以及一位元帅的仆人。 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制造及遗留下很多敌我界限。我们要继续维持,甚至强化这些敌我界限吗?如果不是,又如何面对及化解这些敌我界限呢?靠甚么力量可以去化解这些敌我界限呢? 过去的圣诞节及新年期间,我在泰国参加短宣时,遇到一位从台湾来的宣教士。原来,这位宣教士被差派往泰国之前,已经在日本作了十年的宣教工作。她说,有些台湾人想起日治时期,会想到"海角七号"般的爱情故事,但她想到日治时期,想到的是自己的家人被日军杀害,自己的亲戚被捉去当慰安妇,在她心中涌出的情绪是愤恨及悲痛。因此,当听到上帝呼唤她去日本宣教时,他回应上帝说,去甚么地方也可以,一定不可以去日本。经过多年的挣扎,这位宣教士被上帝的慈爱化解了心中的悲愤,踏出跨越敌我界限的脚步,与她的丈夫走上往日本宣教的旅程。在日本的十年时间,这对宣教士夫妇亲身接触日本民众,与日本教会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记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五十年的时候,日本教会草拟了向中国人的道歉信,请这对宣教士夫妇翻译为中文,期望中国人能够阅读到及接受他们的道歉。 总结 今天,我们阅读了两个医治大痳疯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会发现,这两个故事珍贵的地方,不在于教导我们如何医治痳疯病,而在于启发我们跨越阻碍人性发展美善的界限,这些界限可能是"洁净"与"不洁净",可能是敌我的态度,也可能是某些集体潜意识,我们需要一个比这些界限更高的角度,比这些意识更广阔的视野,以及比个人利益及群体利益更超越的上帝,才能跨越这些界限带给人们的限制及伤害。 承蒙「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牧室」允准转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