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受苦为引导人到上帝面前
许立中指,当人面对受苦常出现一种反应,如果在事情发生前早有预备,就会走少一些冤枉路。但彼得前书的作者却指出"如果没有在肉身吃苦,所谓离罪成圣只是纸上谈兵。"
但基督徒是否要不停想像基督受苦的景象,以加深自己受苦的心志?许立中表示,"基督受苦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残酷性。"按彼得前书 3章18节指:"因基督也曾一次为罪受苦,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上帝面前。按著肉体说,祂被治死;按著灵性说,祂复活了。"因此基督受苦的意义在于"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上帝面前"。
"因信称义"新析 信徒无需惶恐过日
许立中进一步指出,基督受苦是基督教重要的教义:"因信称义",这跟基督徒能否"从今以后,可以不从人的情欲,只从上帝的旨意,在世度余下的光阴"是息息相关的。
他指,这牵涉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交换理论",即是基督将他的"义"赐予相信他的人,而信徒的"罪"就转移到耶稣基督身上。因此重新解读"因信称义"我们可以真正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基督的受苦,显示生存可以有的勇气,正如耶稣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 ( 约翰福音 5:17)。
没有基督便过"异乡人"生活
许立中表示,基督的受苦展示和证明一个人是可以坚持遵行天父的旨意,甚至去到一个死的地步。而基督复活,表明上帝认可一个这样完全投靠祂的生命。"透过耶稣基督的死和复活,我们知道自己不必为眼前的利害得失而折腰,亦无须为了要证明自己而惶惶不可终日。"
由此可知,基督徒在世上不再是"异乡人",正如卡缪(Albert Camus)名著《异乡人》中的主角,肉身还是生活在这个世界,心灵却好像飘浮在一个不属自己的异域,不知自己到底是谁想做甚么,感觉生命并不真实。同样,基督徒生活在荒谬的世界却有上帝的形象,其实都是精神、灵性上的异乡人,这个世界并不能让我们得到真正需要的;所以人就"行邪淫、恶欲、醉酒、荒宴、群饮,并可恶拜偶像的事"(彼得前书4:3)压抑和麻痺心灵的痛苦和空虚。
寻回生命重心 人生充满可能
许立中指,然而《圣经》告诉我们透过宇宙创造主成为肉身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知道生命是确实并不是一场梦。我们可以"坦然无惧地面对命运的不确定性,知道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生命的不确定,而在于我们根本不知道怎去面对充满可能性的生命。"
不过,许立中认为"当我们的生命有一个重心,就可以面对自己的愚昧和缺失,知道每一个错误的选择,背后都有一个新的可能,这是一个跟我们实际生命息息相关的真正福音。"
许立中提醒信徒:"基督既在肉身受苦,我们也当将这样的心志作为兵器;因为在肉身受过苦的就已经与罪断绝了;我们存这样的心,从今以后就可以不从人的情欲只从上帝的旨意,在世度余下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