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您為何選擇拍攝農村基督教題材的電影?
答:97年父親去世,99年結婚,00年回家三周年祭奠,這三件事情是中國農村教會給我的洗禮。97年父親去世,回家後給我很大衝擊。我發現自己一點不了解中國人,一點不了解父母,一點不了解自己。
你看很多電影並沒有真實的表現出農民的真實面貌。要麼是淳樸的老實人,要麼是奸猾的刁民,像<馬背上的法庭>,如果我審片,這樣的片子不能通過,我覺得是在詆毀農民的形象。
我回家時候發現不是這樣,我們的農民絕對不是這樣,就像電影裏那位姊妹禱告的那樣,有很多複雜的重句,這個其實也無所謂,但是裏面飽含著人對人的關懷,神對人的關懷,有很大的愛意。我發現中國的農民,尤其是他們中的基督徒,完全不一樣。
我真正想做的是講述基督教在中國的狀況。這也是我的負擔,我想拍七部電影。這些不是傳福音的,是記錄性的工作,都是劇情片,因為我認為劇情片比紀錄片的作用影響大得多。
問:在《舉自塵土〉中,您想表達的是什麼?
答:“肉體的戰慄,靈魂的平安”。肉體就是物質世界,靈魂就是我們的精神方面了,片子裏面所有的基督徒都顯得很平安,都是有喜樂的。
在拍片子的時候,很多當地信徒向我說信仰後有控制不住的喜樂,之前他們從來沒有這麼快樂過,平安過。
問:電影裏有在鐵路線上蓋房子索賠這一段,是真實材料嗎?
答:這是真事。其實本來京九火車線是經過河南商丘的,就是我父親家鄉,但是農民都蓋房子,像雞窩一樣,指著那個說,這就是我家,你要拆的話需要賠多少萬,後來(國家)賠不起,京九鐵道改線了。
問:兩部電影主人公都是比較悲慘的,結局也是難如人意。您為什麼選擇這樣的主題呢?
答: 勝利者的故事有很多人寫了,但是寫失敗者與受難者的故事卻很少,總得有人做吧。耶穌的一生就是苦難的一生,我像這樣也很符合耶穌的精神吧;另外一點是中國的現實的狀況。這個確實是現實的情況。
問:整個拍攝片子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答: 我覺得是對我自己精神力量的挑戰。比如技術問題是我們的難點,因為缺少資金,我們只能用體力來補足技術上的不足,(那麼是否可以說是資金的問題)不是錢的問題,漫長的拍攝過程,許多的問題要處理,我覺得還是意志力,還是精神力量的挑戰是最大的。
問:電影考慮過在國內發行嗎?
答:我們沒有考慮過發行,雖然基督教是和平的宗教,但是政府有自己的考慮吧,其實通過這樣的影片也可以解開國外對教會的許多的誤解,尤其是三自吧。現在電影審查是沒有立法的,能不能通過就很難講了,我自己覺得沒有什麼違法的。我當然希望通過了,目前只是當作自己的一個創作。
問:那麽您想這部電影拍給誰看的呢?想引起誰的共鳴呢?
答: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參加影展,作為中國獨立電影來說,這是必由之路,對於獨立電影,又是一個不可能賣大錢的電影來說這個非常重要。第二點,我作為一個信徒來說,在國內是有非常大的觀眾群,但是沒有途徑。我相信他們看到時會非常的高興。
問:有什麼新的拍製計劃嗎?
答:新電影是關於一個知識份子的,一位科學家和他的實驗展開,片名是《在期待之中》(Waiting for God),是法國的一位作家的書名,她是一個著名的神秘主義者。這部電影也是從開始有個謎,一直到最後才解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