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作一小时却得到一天工资的人,真的比工作一天而得一天工资的人更有福气吗?不一定,这在乎个人的价值观。让我们先回到《葡萄园工作的比喻》来思考……
比喻中的家主回答其中一位埋怨他给工作时间长短不同的工人一样工资的工人,说:"朋友,我并没有亏待你。你我不是讲定了1钱银子吗?我按照你我之间的约定给你了,拿你的工钱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的一样,是我的主意,你不需要管。难道我不可以照自己的主意用我的财物吗?还是因为我仁慈你就嫉妒呢?"耶稣后来总结说:"因此,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这话在上文——十九章30节已出现过,并以"因为"引进这么《葡萄园工作的比喻》,最后再以相同的话作总结。由此可见,耶稣说这故事明显是要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总意是说,"神的标准不是按劳付酬(笔者按:完全是靠神的主权与恩典),所以我们谁也没有资格要求他必须善待我们。"(法兰士,《马太福音》)
根据上述,面对信仰中的不同经历,以及对付因此而掀起的不平心理,我们应当在心态上作出以下调整。首先,我们应当确信神的完美属性——智慧、恩慈、信实、公义和圣洁,他的思维和做法绝对不会错误,错误的是我们,不要用我们堕落被扭曲的道德标准去衡量那位创立道德标准的主。
其次,我们应当认识神的主权。神才是天国的主人,我们只是他所招聘的工人,他所拣选的儿女,我们无权责问,也无能干预神按照自己的旨意所做的每一项决定。这是一种自知之明!
第三,我们应当看出神的厚恩。我们自己是蒙恩的人,若不是神主动地寻找和呼召,我们还是在世界徘徊,浪费生命,我们能进天国完全是神的厚恩。此外,纵使别人拥有比我们更多、更深、更精彩的信仰经历,我们应当为神在他们身上显出的厚恩赞美神,而不是拿来和自己所蒙的恩作比较。
第四,我们应当看重自身的品德和度量。在为一些自己不满的情绪争气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理性地分析事情的情理?抑或像那第一批工作的人一样显出自己的愚昧。再者,这些"不平"现像也考验我们是否有宽大的心胸去接受别人获得更大的好处。我们若以为最好的永远只能属于自己,那实在太自私了。
还有,为制衡不平的心理,我们应当学习看信仰经历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单看结果。有一点小聪明的人看了这个比喻或许会想:"如果早知道园主如此慷慨,那么我应该先找个地方躲起来,直到下午5点才出去闲站才是!"这绝非假设,我们在传福音的时候,有一些听福音的人自称要等到老了才考虑信仰,就是属于这种人。一个人之所以会觉得工作一天和工作一小时的人的同样的报酬不公平,或者觉得便宜了后来者,那是因为他只看工资,而不享受工作。那些工作一天的人虽然没有多得,可是他们一整天同雇主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事!相对而言,那些只工作了一小时的人,虽然蒙了大恩,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耗尽于毫无目标的闲逛之中,那不是一种更大的浪费吗?整天只想著报酬的心态确实不见的高尚,神国里有很多比报酬更精彩的东西,就是与神同工!
耶稣的门徒跟从主一辈子而得救恩,十字架上的强盗最后一分钟才信主也进乐园,可是从强盗得救之后的价值观去评估,他肯定后悔自己为什么浪费自己的一生去干活坏事!神给别的信徒有奇特的经历而我们没有,可能神要我去发掘平凡之中隐藏的奥秘。神给某些人幸福快乐的生活而我们没有,神肯定借著困难去提炼我内在深层的品德。神给别人比较多恩赐而我较少,肯定神给我预备了特别的岗位去扮演我的角色。神让某人事奉很有果效而我没有,因为神要我学习看重信心、倚靠和忠诚过于一切。换句话说,信仰的经历或许不如我们自身所期待的,也不如我们从别人身上所看到的,但是我们都从神为我们个人量身定做的独特经历中蒙了恩,这就是最有价值的事。
所以,在信仰中,要学会点算神在自己身上的恩典,也要学会欣赏神用不同的方式恩待其他的人。把别人的经历套在自己身上,或以自己的经历套在别人身上都是不智之举,只会为自己和属灵的团体增添麻烦。神给我们什么样的经历,那就是最好的,不要因为欲求得到别人所得的,而失去了神为自己做预备的。我们应当确认的,是自己的信仰经历是否符合圣经,而不是是否与他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