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幼兒的評核制度

兩則可愛小孩子的故事 談及學前教育的評核,想起很多年前的兩則小故事。當時大多數的學前教育機構仍以筆紙測試來評估孩子學了多少,教師教了多少。那天,課室裡一點聲音也沒有,只有老師唸字的聲音,孩子們的一手寫字,一手蓋著紙的一角,為的是要隱藏着答案吧!突然響起孩子的爭吵聲,「老師說不准偷看啊!」孩子兇吧吧的指責着鄰座的男孩,男孩一臉受委屈的不斷說:「我沒有偷看。」男孩看着老師和全班同學都注視自己,臉紅起來,淚也流下來。在老師的查問下,原來男孩想提醒那位指控他的孩子在測驗卷上寫上姓名,雖然老師代為平反,但一整天男孩都掛着受委屈的樣子。 及後,老師們又談論起另一則故事,表現優異的小女孩,一直考試測驗都拿滿分,但上月的測驗卻是一塌糊塗,老師與小女孩說悄悄話時才知另有內文。小女孩唸小學的哥哥測驗常常拿不合格的成績,媽媽便拿這位取得滿分的妹妹作比較,於是妹妹以為自己不拿滿分,媽媽便會不再駡哥哥了。幸好在校長、老師和家長關注下,孩子們的傷害得以減少,但這種標準化的「考試測驗」導火線仍難辭其咎。 幼小的孩子在認知發展尚未成熟,在面對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時,容易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例如悶悶不樂、不安和易怒等情緒表現,身體方面會出現消化不良、流汗、發冷、胃痛或腹瀉等徵狀,當這些困擾未得妥善處理,長期會造成自卑、自責的性格又或是失眠、延遲工作的習慣,更甚者是失去投入任何事情的興趣。當時我常問這種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僵化考核模式,還要危害孩子的身、心靈到甚麼時候?莫非世上沒有另一種有效的評量孩子能力的方法嗎? 一種開放的檔案評量系統 因工作關係實地體察了台灣、日本、中國和意大利瑞吉歐等各地學前教育機構,各地有其文化特色、教育理念和推行方案,相同的是孩子快樂地學習,教師透過有系統的觀察,搜集和分析孩子的工作來評估孩子的能力。在閱讀了 Dr. Samuel J. Meisels 的作品取樣系統(The Work Sampling System)後,我深信這就是一種真實和開放的評量孩子能力的方法。 採用此評量方法,孩子即時避免了面對心驚膽戰考試和測驗,時日久了,教師會發現更了解孩子,能具體地說出孩子「能」做什麼,且為什麼「能」和如何「能」。孩子呢?因為評估的內容是孩子的生活行或技能,孩子會表現得更積極,也更了解自己的能力。過程中的答案是多樣化的,孩子在顯示其思考歷程中獲得認同,孩子會表現得自信,愛思考,愛探究,也學會找尋答案的方法,接納和欣賞的空間也寬廣了。最有意義是學會表達,教師提供選擇,孩子利用語言、文字、藝術創作、技體表達等具體方法來表達個人的思想,身、心靈的一切都顯現了,沒有不安,沒有擔憂,孩子便快樂起來。 從書本上理解這套系統毫不困難,甚至是令人興奮的學問,但要在本港落實推行是另一種智慧和挑戰。現在己有不少教育機構開始走上這條開放的評量路上,是困難的,是辛勞的,但孩子是快樂的! ********** 撰文:心暖心輔導中心 林婉明(幼教支援服務項目主任) 網址:www.prayinghearts.org.hk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