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可爱小孩子的故事
谈及学前教育的评核,想起很多年前的两则小故事。当时大多数的学前教育机构仍以笔纸测试来评估孩子学了多少,教师教了多少。那天,课室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只有老师念字的声音,孩子们的一手写字,一手盖著纸的一角,为的是要隐藏着答案吧!突然响起孩子的争吵声,"老师说不准偷看啊!"孩子凶吧吧的指责着邻座的男孩,男孩一脸受委屈的不断说:"我没有偷看。"男孩看着老师和全班同学都注视自己,脸红起来,泪也流下来。在老师的查问下,原来男孩想提醒那位指控他的孩子在测验卷上写上姓名,虽然老师代为平反,但一整天男孩都挂着受委屈的样子。
及后,老师们又谈论起另一则故事,表现优异的小女孩,一直考试测验都拿满分,但上月的测验却是一塌糊涂,老师与小女孩说悄悄话时才知另有内文。小女孩念小学的哥哥测验常常拿不合格的成绩,妈妈便拿这位取得满分的妹妹作比较,于是妹妹以为自己不拿满分,妈妈便会不再骂哥哥了。幸好在校长、老师和家长关注下,孩子们的伤害得以减少,但这种标准化的"考试测验"导火线仍难辞其咎。
幼小的孩子在认知发展尚未成熟,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时,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例如闷闷不乐、不安和易怒等情绪表现,身体方面会出现消化不良、流汗、发冷、胃痛或腹泻等征状,当这些困扰未得妥善处理,长期会造成自卑、自责的性格又或是失眠、延迟工作的习惯,更甚者是失去投入任何事情的兴趣。当时我常问这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僵化考核模式,还要危害孩子的身、心灵到甚么时候?莫非世上没有另一种有效的评量孩子能力的方法吗?
一种开放的档案评量系统
因工作关系实地体察了台湾、日本、中国和意大利瑞吉欧等各地学前教育机构,各地有其文化特色、教育理念和推行方案,相同的是孩子快乐地学习,教师透过有系统的观察,搜集和分析孩子的工作来评估孩子的能力。在阅读了 Dr. Samuel J. Meisels 的作品取样系统(The Work Sampling System)后,我深信这就是一种真实和开放的评量孩子能力的方法。
采用此评量方法,孩子即时避免了面对心惊胆战考试和测验,时日久了,教师会发现更了解孩子,能具体地说出孩子"能"做什么,且为什么"能"和如何"能"。孩子呢?因为评估的内容是孩子的生活行或技能,孩子会表现得更积极,也更了解自己的能力。过程中的答案是多样化的,孩子在显示其思考历程中获得认同,孩子会表现得自信,爱思考,爱探究,也学会找寻答案的方法,接纳和欣赏的空间也宽广了。最有意义是学会表达,教师提供选择,孩子利用语言、文字、艺术创作、技体表达等具体方法来表达个人的思想,身、心灵的一切都显现了,没有不安,没有担忧,孩子便快乐起来。
从书本上理解这套系统毫不困难,甚至是令人兴奋的学问,但要在本港落实推行是另一种智慧和挑战。现在己有不少教育机构开始走上这条开放的评量路上,是困难的,是辛劳的,但孩子是快乐的!
**********
撰文:心暖心辅导中心 林婉明(幼教支援服务项目主任)
网址:www.prayingheart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