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Batman 陳穎翎 2007年11月16日星期五 上午3:59 香港人是 爱热闹的一族,"Batman"来港,大部份市民都乐于陷入"趁墟"状态──这是港人有趣之处,人流易集中,住所、办公室的灯火也易集中,故此维港夜景,无论在外观和地方文 化上,也极具象征意义,给片商看中,也不无道理。 在香港,电影拍摄事宜是由"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专责的,即如官员所指,拍摄荷里活卖座电影虽涉及不少后勤方面的挑战,但估量过对香港国际声誉、经济收益后,认为这 些努力对香港来说均是值得的,故全力提供协助,实在无可厚非。 至于环保人士指责有关拍摄,需要商户在连续7晚共61小时连夜开灯,是不环保的行为,也是理直气壮:若然"环境保护署"想成人教导孩子,出入房间都得关灯,从小就得培养节 能的习惯的话,今次的确是在几十座无人使用的大厦内长开电灯,难免被人怪责浪费。 于是,拍"Batman"和保"蓝天",一时成了冲突,然而这是必会发生的事情吗?一个很简单的想像:"Batman"要救情人,救香港,甚至救地球都可以,但为什么不可以全黑的 维港,最后复见光明作象征?这边大家一同关灯,体现环保,那边仍旧拍摄,岂非一举两得? 另一方面,让维港灯火全开,又是否一定是浪费?灯开了,可以用来照里面的人,也可以用来丰富外面的景致。今次是世界级的大制作,既有时间限制,又不是常规活动,这次是 大规模动用灯光,而非无意识的开启,一次过让世界看到香港的美,也是有效地使用能源吧! 大家本著善意,欲成美事的心,本来都是很可贵的,问题是不同意见的人士,能否耐心地也体察别人的想法和做法:例如落实创作时,创作人是否可以顾念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而 推动环保时,环保人士又是否能配合不同人士,在生活和工作上的诉求?都非常重要。否则,就是再好的意念,也只会惹来各执一词的争拗,无助于建立和谐社会。 明光社 项目主任 (政策研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