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聖公會—西九龍教區總幹事池嘉邦專訪

在旺角白布街諸聖堂小小的辦公室裡,沉澱著一種安靜的氣氛。環顧房間四周,一邊放了滿櫃的屬靈書籍,包括教會史、信仰要義、釋經書等等。另一邊窗台上則放滿了各種精緻的動物模型。 面前的牧者溫文而安靜,在記者忙著準備訪問時,他給端過來一杯涼水。訪問中一直溫和地帶微笑,細細地回憶自己的生命片段。 他就是聖公會香港教省西九龍教區總幹事池嘉邦牧師。 池牧師自青年起即與聖公會結下不解緣。關於他的信仰經歷,他向記者娓娓道來。 初到聖公會——出身於福音派教會的池牧師認為聖公會是他信仰的啟蒙地。在參加聖公會以前,他在九龍城一家福音派教會參加聚會。教會活動主要以講道牧養群眾,不時舉辦許多佈道會,那時他常思考一個事情:工作很忙碌的人如何能思考信仰的事情呢﹖ 後來神引導下,他漸漸注意到教會對面的一幢莊嚴的教堂,那就是香港聖公會其中一間古老的教堂——聖三一堂。進入裡面,他感到教堂陳設的不同,濃厚的宗教氣氛令他印象深刻,產生新鮮感,從此這裡成了參加崇拜、團契,學習敬拜上帝的地方。他直言福音派教會對他影響很大,對講道牧養的重視讓他對聖經有所理解;但聖公會的崇拜禮儀令他更明白如何敬拜上帝——這一點正是吸引他投身聖公會的原因之一。 除了崇拜儀式外,聖公會對社區的關懷亦深深地吸引了他。從此他開始投入形形式式的社關活動:到訪社區中心、關心老人等,這令他對信仰的理解慢慢開闊。 1989年「六‧四」的信仰經驗今他至今難忘。「以前我為國家祈禱時,覺得信仰只是關乎生命的事,與國家扯不上關係。當時(「六‧四」)期間許多人無法入睡,坐在電視機前收看軍隊進入天安門的場面。事發翌日早上返教堂,崇拜的安排有所改變。那天我們唱詩完後,我記得很清楚當時牧師上講台說:在這時間我們會問我們的國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其後的禱告哭聲震動了整個教堂。後來我才知道,那晚聖公會教區連夜寫出了禱文,並發到各個牧區,讓全聖公會的弟兄姊妹一同為國家禱告。 進入事奉——1992年他獲教會接納成為全職事奉的聖職志願者。經過一輪審核後,他成為了聖職候選人 ,由教區安排進入崇基神學院接受了四年的道學學士課程。1996年再進入聖公會的明華神學院進行一年的教會禮儀傳統等訓練。 池牧師喜愛教會史,亦酷愛聖公會的禮儀傳統。他心常中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教會分為那麼多的宗派﹖直至他讀到哥林多後書12章的經文,讀到到身子乃是有許多肢體,從而明白到不同宗派有不同的特色,因此有不同的貢獻。問及他如何看聖公會時,他表示不少福音派備受尊敬的人物都出於聖公會,如斯托德牧師(John Stott)、巴刻博士(J. I. Packer)等。《五位福音派領袖》一書中介紹的五位福音派領袖中有兩位位均來自聖公會,因此他認為聖公會教導中含福音派精神。 1997年被按立為會吏,翌年被按立為牧師後,池牧師開始參與聖公會荊冕堂的事奉,走訪區內大窩口一帶的中小學、老人中心、社區中心等,行走於不同年紀和階層的人中間。回顧區內事奉的13年間,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接觸草根階層的經歷。他試過因不予對方金錢上的方便而被指罵,又試過被詐騙金錢。但他說:「我不因被騙去金錢而生氣,因為知道這是因為他們缺乏金錢,但我明白到耶穌基督自己也是這樣服侍了人。」在他離開荊冕堂前,弟兄姊妹給他送了一幅字畫,上面寫著:「只要信,不要怕!」可說是道出他的心聲。教會的工作可以說是多姿多采,但其實其中的艱難、處理的問題之多令人懼怕。此字畫亦可以說是他13年來事奉草根階層人們的總結。 2007年他腦袋出了血管腫瘤,幾乎奪去了他的性命。他憶述當天他到元朗的聖馬提亞堂講道。崇拜後他突然病發暈倒了,當日因留下來參與教會清潔活動的醫生和護士馬上為他進行了急救,並他送進醫院,令他性命得以保存。此事讓他經歷到上帝的同在,對他來說是一次特別信仰的經歷。 與哀哭的人同哀哭——在眾多事奉中,他最愛的是牧靈工作,特別對醫院院牧及善終的事奉上有特別的負擔。他說自己的恩賜是與哀哭的人同哭。 如何在牧區的工作中發揮這樣的恩賜呢﹖他認為關愛就是去表達。他舉例在關顧牧區的學校工作方面,教區除了與老師一起做福音的工作外,亦會關心教師的本身。一次一位中學老師失去了他的兒子,牧區特別為他舉行了特別的禱告會,讓其他基督徒老師參與,藉此讓他們感受到:教會臨到他們當中,會關愛他們。 池牧師記得有一次他去探望一位一生坎坷、患上癌症病的單親婦人。那天晚上8時他與其他探訪者一起到她的床邊為她禱告,禱告後就回家去。正當他們回到九龍時,就在半夜12點左右婦人的母親給他們打電話,說婦人快離世了,想見他們最後一面,於是他們再折返位於沙田的醫院為她禱告。池牧師走到她的旁邊,在她的耳邊說:「大家都很累了,若你看到神差來的使者就跟他走吧,我們會再見的。」只見婦人吸了一口氣,就去了。此事令池牧師印象深刻。 西九龍教區中的事奉04年時他開始擔任西九龍教區總幹事的工作,同時牧養荊冕堂。直至今年3月他離開荊冕堂調派到諸聖堂,除了固有的教區總幹事的工作外,隨著諸聖堂將於10月分成為西九龍座堂,他的工作亦變得繁重。談到教區的牧養工作,他認為教育將會是最大的挑戰。 他認為教會的歷史並非單純的事件記錄,而是生命的傳遞和承傳。問及教會的傳統正漸漸失去時,他感到最惋惜的是什麼。他說:「今天信徒眼光較狹窄,有強烈先入為主的想法,以自己所認識的教會為準則,認為『這就是基督教』,相異者則視為不對。」因此他特別欣賞聖公會三大特色:開放openness、理性 reasonableness及包容tolarence。他表示這三大點是基於聖經、傳統及理性的三大原則,而這些正是今天教會弟兄姊妹需要擁有的,「若無聖經,我們將失去信仰的內容;若失去教會傳統,我們將不知為什麼教會要這樣走,而理性基礎則讓人知道未來的方向。」 後記 與池牧師訪談間,他的語氣及眼神閃爍著對聖公會的熱愛。問及他的個人事奉心志時,他表示中四那年他立志將自己獻上給上帝使用。今天神既將他帶到特別的位置,他將會跟循主教的引導——不管派他到哪裡,他就會到哪裡去。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