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月平均每天都接见三对父母,有一天更是一连接见了七对,本想在星期六让自己歇一歇也是不行,因为实在有太多父母需要协助。虽然有点吃力,但当能够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的问题时,著实开心及很有满足感。与七对家长见面那一天,七个家庭分别带著七个不同的烦恼来到我的教育中心。有因为从小由工人姐姐照顾而产生"公主病"、有因为父母管教模式极之不同而闹离婚、有婆媳关系恶劣、有因为千方百计让女儿入读名校而令女儿由中一已经自卑到中五、有小二孩子极度贪钱和贪心、有妈妈不懂理财胡乱投资,今天专栏想与大家分享那天最深刻的个案。那位爸爸一开始便说:"吕sir,你觉得现今老师的质素是否不断下降呢?"我心里有数,口却问:"为甚么这样说呢?"他口若悬河分享了以下两件事:
女儿小一时,有一次派回测验卷,收到卷后老师用红笔圈出其中一个答案,在旁写上"-1",但在旁的同学及女儿也看到其实女儿在答卷时已把正确答案圈出了。女儿便即时走到教师面前交代改错的情况,谁知老师立时在全班数十同学面前破口大骂女儿不诚实,为了一分讲大话等等,令一位小一学生极之难堪。女儿回家不单闷闷不乐,更在晚饭时流下眼泪,细问时才和盘托出。爸爸立刻打开测验卷,认真的拿放大镜看清楚,看到红色笔痕叠在铅笔痕上,看清楚后令爸爸放下心头大石,因为知道女儿没有讲大话,用铅笔其实很难作弊的,因为每一枝铅笔几乎颜色不同,同一枝笔写了一会儿后字迹会变粗等等,女儿的圆圈笔迹与其他的一样。爸爸第二天跟老师理论,老师坚持自己没有错,找到校长,校长只跟爸爸说:"站在校方的立场,校方是相信老师的专业判断。"爸爸只问一句:"校长,你教我怎样在这事上教育我的女儿?"校长没有回答。
爸爸分享另一件事时更激动,还说正积极考虑退学,因为这所名校似乎不是一个老师的问题,似乎是整个科会及校长的问题。数星期前,女儿带著统测卷回家,其中一题女儿被老师扣了两分(即全题没有分),爸爸拿给太太看时道:"老婆,我要向老师投诉,过份吗?"太太看了,把学校的电话号码递给爸爸。那是英文科试卷,其中一条问题是“What is your reading habit a week?”女儿的答案是:“24 books a week.”爸爸致电问老师,为何女儿如此答题没有分,这条题目有标准答案吗?老师说有,因为学期初已告诉同学最理想是每星期看3至10本书。学期初?但现在是学期中了,爸爸认为这题不应有标准答案,题目中亦没有指明要同学回答"理想阅读量"。老师回应要开会研究,爸爸怒不可遏要求校方在会后交代。两星期后,老师说没有可能一个星期能看24本书,爸爸问"看书"的定义是甚么?为甚么没有可能?我们一家四口,每星期六也到公共图书馆以四张图书证借了二十四本书,书有长有短,阅读可快可慢。结果,老师最后给她女儿1.5分。那0.5分去了哪里?
诚然,现今有很多胡乱投诉的横蛮家长;亦有不少草率批改的无理教师,虽说"求学不是求分数"那么简单,但为著小朋友的学习前题下,能否思考清楚孰对孰错,让小朋友对"对错"有正确的认知,才是教育下一代的正途。
吕宇俊 (吕sir)小档案
吕sir童年时充满埋怨,因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亲在他三岁时已改嫁另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综缓金过活。他自己也曾误入歧途,中二时加入黑社会,中五时更取得会考0分的成绩。但上帝没有离弃他,安排很多天使对他的扶助,他回到教会重拾书包发奋向学,重考会考考获19分,更顺利升读香港浸会大学取得一级荣誉毕业,毕业后再到香港中大大学完成道学硕士(M. Div)课程。在2006年更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美誉。这几年更主动推动通识教育及理财教育,协助无线电视、香港电台、《都市日报》推动通识教育,也协助保险公司推行理财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这四年分别到教会、学校、各类机构分享讲座超过三千场。
(欢迎和吕Sir联络,电邮:principal@graceyard.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