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点利益归于被告

在某次讲座中认识了一位家长,她表示老师的评分标准令她非常困扰,她主动要求与我再面谈。面谈那一天时,她拿来一大叠儿子不同科目的测验卷给我看,当中有些题目是她的儿子不小心做错了;但有一份测验卷,本来是可以取A的,但就是因为一条题目,她觉得儿子是答对的,但老师却认为答案不能接受,于是便扣了那题的分数,以致未能取得A级成绩。妈妈以手盖著正确答案请我试答,我答的答案和她儿子答的一样。那条配对题目是这样的: 1. 木屋 = =* 路边搭建起来的露天食肆 2. 大笪地 = =* 供低收入人士居住 3. 公共房屋 = =* 渔民的房屋 4. 大排档 = =* 普罗大众的主要娱乐场所 5. 棚屋 = 当我看到"供低收入人士居住"那一项,很自然就选"木屋",结果老师说标准答案是"公共房屋"。根据"标准答案",其他答案一律是错的。那位老师一定不知道很多住在公共房屋的人是非常富裕的,我经常到位处公共屋邨内的学校演讲,泊车时也看到不少价值超过五十万,甚至过百万的名车停泊在月租车位。而我亦亲身探访过很多低收入人士,他们也是住在木屋、铁皮屋等地方。此问题亦有其他不善之处,"大笪地"在80年代开始式微、90年代已被淘汰,试问怎算是"普罗大众的『主要』娱乐场所"?虽然此常识题的知识可能在课本中明言,又或许问题所问的情况以70年代为背景,但若只是以"标准答案"为依归,而漠视实际情况而弹性处理,老师又能否合理解释予学生明白为何不能接受"木屋"并非"供低收入人士居住"的地方? 写这专栏时,不断搜集不同学校的老师和家长的富争议的"问题试卷",有位老师跟我说:他们就在上周五刚为小测的其中两条题目开了评分会议,因大家认为题目所引令"标准答案"有误,若盲从答案则未能合理解释为何不接受另一答案,其实那两题加起来只值2分,谁知六位老师商讨、研究了两个多小时才能达成共识,为的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你看,有老师只盲目信靠"标准答案";有老师为了学生的利益而苦心钻研。作为老师,对学生而言皆有权威,学生认为老师是专业,多会"服从"老师的解释,但实际上,老师那些"权威"的解释是否合理,而令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各位老师便要扪心自问了。 对的错不了;错的对不了。对于木屋是供低入人士居住,若老师只因"不是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又未能合理解释为何不接受其他答案,是否应"疑点利益归于被告",开放胸襟接受两个皆可作为答案呢?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