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岁高贵林少女 Amanda Todd因为忍受不了长期被欺凌而自杀的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不单在全国的层面有回响,甚至海外媒体亦有报导,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人在社交网站上表示哀悼。事件引起广泛的关注,一来是本身的严重性,二来是在 Amanda 于9月7日,即是自杀前几个星期,她自己在网上放上一段映片,讲述自己过去几年被欺凌生涯的痛苦、过程、以及自残的倾向。
根据映片所讲,Amanda 过去几年都没有朋友,生活非立孤单,曾经被人推在地上,甚至被一群人围住殴打。 每日都独自躲在图书馆内吃午饭,每晚都暗自哭泣,觉得这个世界无人喜欢自己,失去所有的朋友和尊重。在孤单抑郁中她曾经试过用饮酒和吸毒来自残,甚至饮漂白水企图自杀。试过在社交网站上透露苦情,不但得不到同情的关注,反而招来咒骂,甚至有人建议她饮不同的漂白水,还在一瓶漂白水上贴上她的名字。
这一连串的不幸的开始,源于她七年级时在网上撘上了一些新网友。其中有网友看过 Amanda 上载的照片后,大赞她美丽,并且开始游说她在电脑镜头前裸露上身。Amanda 起初不肯,但一年后终受不住游说,在电脑镜头前裸露上身,被网友拍下了裸照,噩梦就开始。
该网友用裸照威胁她在网上做更多羞耻的事,Amanda 不就范,结果是她的裸照在亲戚、老师、同学、朋友间被传送。有些同学收到相片后,以她为开玩笑的对象,令她在学校亦开始受到欺凌。Amanda 曾多次转校,但该欺凌网友又用不同身分进入她网上的社交圈子,将她的照片在新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间广泛流传,令 Amanda 在新学校再次成为欺凌的目标,生活和自信被严重打击。经过了几年的欺凌岁月,非常不幸地,她选上了自杀一途。
Amanda 的经历令人心痛,又令人愤怒,但不幸地这只是众多欺凌事件中其中一件。 Amanda 只是众多受害人中其中一个。上年在安省就有两个年青人自杀个案涉及欺凌。Amanda 的经历值得关注,不只因为事件本身,更加是当中所反映一些更大的现象。
Amanda 的不幸基本上是由网络欺凌开始。互联网往往给人"虚拟世界"(virtual reality) 的印象,仿佛跟"现实世界"截然不同,互不干涉。但今时今日,"虚拟世界"其实并不如想像中"虚拟",已经是"现实世界"中的一部份。从 Amanda 的遭遇上可看到,互联网中的欺凌可以严重打击一个人的生活,甚至引发出其他的欺凌行为。
互联网,特别是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了年青一代建立关系,维系现实关系的一个重要渠道。如果网络社群出现困难,现实的朋友关系很可能同时出现困难。例如阿甲不喜欢阿乙,于是上阿乙的社交网站乱发言,或者在透过网络大肆发放伤害阿乙的谣言。这些行为很可能会在短期内破坏阿乙苦心经营的在网络上,以至在校园内朋友间关系。
另一个造成网络欺凌容易扩散的原因,是在网络上的真正身份往往是可以隐藏的。当身份被隐藏,有的人会说话不负责任,留言尖酸刻薄,甚至放肆的直接人身攻击。例如当 Amanda 在网上透露自己试图饮漂白水自杀不遂的痛苦,有网民会留言建议她饮不同的漂白水。这种不仁的说话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说出口,但在互联网上却是俯拾皆是。这些不负责任的说话,往往会加速欺凌的扩散,加深欺凌的所带来的破坏。
将互联网只视为"虚拟世界"至少会引至有两个严重的错估。
第一是严重低估了应付互联世界所需的能耐。一个第七班女生,现实生活圈子中要处理的关系相对简单,主要是家人或者一班固定的同学、朋友。当然校园内会有坏份子,但小心谨慎一点,相对容易防范。但在互联网,对所接触的人的掌握性大大减低;再加上可以隐瞒真实身分,复杂性和坏份子埋身的机会大大提高。有人在网上留言指摘 Amanda 对自己被欺凌要负上责任,但一个第七班女生,手上忽然有了动一动指头就能接通世界的能力,心智和情绪是否有足够的成熟程度去承受,才是真正的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是严重低估了在互联世界中的行为所会带来的后果。一个鲁莽裸露上身的动作,就引来连串的痛苦,甚至赔上性命。
如果这样意识到互联网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就明白由有关使用互联网的教育到管制都必需要有大幅度的调整。例如容许使用虚假身分是否仍被容许,甚至视之为保障言论自由的一部份?个人资料的保护是不是要加强?社交网站是不是要考虑在年龄限制方面有所收紧?驾驶要考牌,教育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时除了强调功能上的使用外,是否也当将安全使用互联网视为教育重点?若果不从多方面,从根本上检讨,恐怕会继续有年青人堕入网络的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