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次講員有學生福音團契前總幹事錢北斗、港大計算機科學系主任劉智滿博士、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博士,真証傳播網絡發展主任施德利兼任主持。四位講員從社會、法律、科學和學術等不同角度帶出科技所引起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擦出不少火花。
首先「斗叔」指出聖經視知識為寶貴,舊約亦肯定了私有產業的必要。但要先弄清楚到底知識算是私有的「產業」呢,還是開放的「產品」呢﹖他認為有關知識產權的法例要以資訊自由交流為前題,不能把知識堵死,並且需要有可促進知識生產及交易的行規及電子平台,讓知識產品可以開放。
劉博士則覺得神是美和創造的源頭,電腦則是創作美麗東西的工具,因此科技知識要開源﹙open source﹚,他又引用一電腦奇才的意念,科技知識應是像「巿集」,開放地讓更多人一起享受及開發。而教會應是首先把資源開放的地方,實現「凡物公用」的理想教會模式。
龔立人博士用社會學家哈伯馬斯理的理論看科技,他感到被數碼科技已成了一種社會系統,人的生活被嚴重操控:數碼差距﹙digital divide﹚影響生計、人被逼過凡事講求速度的緊張生活、擁有數碼專利的人壟斷巿場等等,認為人應反過來,用數碼科技配合人的生活方式而非讓它霸佔生活。
三位講員雖各有觀點,但都回歸到神創造的意義,認為人們應共同分享創造的成果。但在現今數碼版權的世界大趨勢下,基督徒可做什麼呢﹖斗叔提出基督徒有網絡,有豐富的道和知識,要找到自己的空間,使知識開放;劉博士認為教會不能太「跟足」世界,他建議教會先開放資源,把詩歌、聖經學習材料和軟件等先分享出來,他提出「詩歌的創作不是為了榮耀神嗎﹖」的問題,值得教會參考。
最後真証傳播網絡發展主任施德利以「真証傳播」回應講者時講述了教會和機構可如何做到「open source」,開放數碼科技資源。他表示,「真証傳播」現有3千多的資源,但都放在電子圖書館開放予教會機構使用,機構也不斷探索如何令資源用得更容易。
是次活動為香港基督徒畢業生團契協辦。主辦機構表示,以後將有更多探討知識版權的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