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婉芬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關於上帝讓她重新發現自己的藝術恩賜、勇敢嘗試以新渠道服侍人的故事,更是學習降服於祂帶領她離開安舒區的天路歷程。
兩次異象重新探索陶藝
在80年代剛剛大學畢業時,溫婉芬開始跟隨陶藝大師劉偉基學習陶藝。從手捏到拉坯,她學了整整四年。然而,由於工作地區轉了去大嶼山,她惟有暫時放下了這項愛好,沒想到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
對門徒訓練特別有負擔的溫婉芬在2020年從教育局的工作退休後,本來打算更積極協助牧者推動門訓、但一次在異象中看到了自己拉坯的場景:「那年9月初,我網上參加由曾金發牧師在新加坡主領的『銳意門訓研討會』。當牧師在講道時,我看到電腦畫面的前景中出現了自己正在拉坯的身影!」她回憶道。
當下她感到非常愕然,但立刻也笑著同意丈夫幽默的說她想多了。然而到了10月,她和丈夫散步至大埔碗窯旁的一間棄置鄉村學校時,她再次看到了自己拉坯的場景。這兩件事情在短時間內發生,讓她不得不相信這絕非偶然,而是上帝的嶄新指引,「放下了30多年的陶藝創作後,神竟要我重新拾起來!」她說。
在丈夫的支持下、她重新走入泥路,開始了一條她未曾想過的道路。
「陶藝靈修」的發現
2020年11月起至今,溫婉芬跟隨多位老師學習陶藝的不同學問,包括設計自家釉方、操作電窯、拉坯、手捏陶器、繪廣彩及港彩、以釉下彩及釉上彩做作品,以及學習不同的技巧和燒製方法。很快溫婉芬就發現自己強烈傾向於用手捏的方法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念和情感,於是專心一意走這條易學難精的路。
路上她認識了一班同樣有基督信仰的陶藝工作者,瞬間擴大了自己的陶藝學習圈、當中的陶藝大師嚴蕙蕙更主動指導她創作十架。 這些極珍貴的交流和無價的指導,讓溫婉芬見證了主格外的恩典。
不但如此、溫婉芬對神的話語亦有很新的看見——原來一邊手捏陶藝,還可以一邊靈修默想!
「之前看聖經經文,如詩篇139篇16節『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感覺很平面,弄陶就讓我非常立體的感受到手捏的一團泥,如何在窯匠的眼、手、心合一的情況下捏出來。未成形時是一團泥,看著、心中出計劃要將它捏成心中的器皿,作甚麼用途由創作者所定。」
弄陶的過程中、思想聖經所說:神是窯匠,我們不過是泥土。她自己或帶領學員代入了窯匠的心、明白祂創作時的心腸肺腑、絕不輕言放棄手中的泥坯、時而又代入為泥、體會被祂塑造成型時所需承受的壓力,經驗「泥不捏不成器」的艱辛,這深度的經驗學習過程(experiential learning process)她稱之為「陶藝靈修」。
陶藝外展——設立「陶室」
除了陶藝靈修,後來她又發現陶器製作的過程中還可以成為外展福音的好機會:「由於創作陶器需要多項工序,從泥土創作成為一個泥坯,再經過素燒、上釉、釉燒,完成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這樣就有機會見面幾次,透過這些途徑建立友誼,在適當的時候向他們分享見證,然後帶他們到教會。因此,弄陶不單是自己經歷神,還可以帶領他人認識神。」
溫婉芬於2021年中開始開班,並於2023年中正式設立「門陶」陶室。弄陶不僅成為基督徒更深認識創造主的橋樑,也成為忙碌現代人的藝術療癒空間:職場人可以在邊玩邊「經驗學習」重要的職場工作技巧,機構團隊可以邊玩邊「經驗學習」團隊建立原則。此外,弄陶還可以幫助有需要的群體(如長者)在玩泥中重拾自信,留下更多的美好回憶,並為自己和家人留下獨一無二的作品。
對於未來的計劃,溫婉芬說:「希望透過訓練興起更多的同行者,讓更多人可以在生活中有多些治愈空間、新喜樂、新技巧、新思維、更自信,為自己和身邊的家人和朋友留下更多的美好!」
訪問後續:陶瓷作品展現神的禮物
在聖誕期間舉行的《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的藝術展中,溫婉芬展示了她的陶瓷作品「神聖的交換」系列。其中一件作品《成了》呈現了耶穌基督釘十字架受苦的臉容,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的寶血染紅了祂的身軀、十架及腳下的泥土,深深地將祂黏結在木頭上。這不僅表達了十架刑罰的殘酷、主耶穌的死狀,更突顯了祂付出的極大代價,展現了上帝極深極盡的愛。
另一件作品《仗十架誇勝》表達了因著鞭傷、三口釘、頭上的荊棘冠冕和肋旁的槍扎,導致主滿身傷痕、血漬斑斑;十架下淵面黑暗,代表著撒旦、罪及死亡的勢力,仗著十架,消滅了這些惡勢力,換出十架上的晴空,讓仰望十架耶穌的人得著永生。
溫婉芬從「門徒」到「門陶」的故事,講述了她通過手捏陶藝與上帝相遇,並將這項藝術轉化為外展福音的工具。她的「陶瓷靈修」和「陶瓷外展」不僅讓她自己經歷神,還帶領他人認識神。
「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第四屆基督徒藝術家雙年展於2024年12月22日至2025年1月1日一連十天在將軍澳循道衞理小學,展出共96位來自香港、中國、台灣、日本、馬來西亞、加拿大、英國和德國等參展藝術家的作品。溫婉芬為其中參展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