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捷博士谈如何牧养敬虔企业家

于明捷博士谈如何牧养敬虔企业家
基督徒企业家的牧养是教会牧者的一大难点。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教会均有做企业家团契、工商团契的异象。但来看看的人多、建立走稳固信仰却难。哈该国际领导力培训学员讲师、新加坡文化更新学会副会长于明捷博士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牧者怎么看待企业家密不可分。

牧者反思正确认识企业家的位置

著重以于圣经原则用于管理上,作为"圣则管理机构"的创办人于明捷博士近年来走访在国内各大城市工商团契事工中。他认为牧养企业家之前,首先牧者要反思、更新观念,看到自身的不足,尊重和爱护那些主内的企业家和经营人才。

国内不少牧者在潜意识中认为:商界与职场是受世俗和魔鬼捆绑最紧、玷污最重的地方,所谓"唯利是图" 、"无商不奸"等等,都反映了对商人的看法。所以一个"爱主的人"应该尽早脱离商场这个"险恶江湖",快快地装备自己,进入教会,委身圣工。

打破教会侍奉者圣俗二分的属灵优越感

于博士指出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几乎在各种宗教里都有反映。宗教改革前期的天主教尤为突出。当时人们都认为进修道院修行,然后做僧侣与神职人员,远远比世俗的工作与职业更高贵、更属灵和更有意义。所以最优秀的人才都进修道院,其结果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立的"圣俗二分"的二元化观念。

在奉行"人人皆祭司"的观点下,马丁路德认为女佣人跪著擦地板与神甫跪著领弥撒一样蒙上帝的喜悦;加尔文也提出了"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的口号,这一革命性的观点,带出了现代整个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从此人类的历史焕然一新。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合乎神心意的看见不久就名存实亡了,基督教很快地形成了自己的新的"圣阶制度",导致了所谓"神职人员"与"平信徒"的新的二元结构。这就使牧者、教堂、主日聚会与听道等,几乎成为所谓平信徒信仰生活的全部或唯一的信仰轴心。可是当人们一离开教堂,或是主日一过,就好像"从天堂给抛了出来",不得不面对地狱般冷酷的现实。好像在教堂里是"以马内利"的状态,出了教堂就不是了。他形容这"基督徒的星期一的心理综合症",表现为惧怕或怵头面对开始的新的一周的工作,打不起精神来,与星期四的心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再有一天又可以参加教会活动了。

他指这种信仰状态,跟神所应许的"圣灵与我们永远同在"的真理完全不符,也无法履行主基督吩咐我们的"做盐做光"的责任。"如果,我们要为主『做光做盐』,那就一定要到世界中去,而且要做美好的见证,胆怯与逃避显然是不对的,即使是忽视或轻视在职场中的责任,不能敬业,在工作中敷衍应付,不能做到兢兢业业、精益求精,都是基督徒在信仰上的重大亏欠"

"圣俗二分"导致牧者不能正确了解世界 带领不了企业家

他又认为这"圣俗二分"的神学观,导致牧者不重视对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装备,不注意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做事的才干,"牧者们变得『不食人间烟火』,再加上工商界基督徒因成功容易骄傲,以至于教会同工在与商界基督徒沟通时,没有什么共同的语言,极大地限制了牧养的效果。"

但是更严重的是,不少牧者又非常看重商人基督徒的社会资源与金钱的奉献,其结果要么使牧者的形像受损,导致教会的世俗化;要么就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使基督徒的企业家负担过重,企业萎缩,或者对教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畏惧感。

因此,要想牧养好商界基督徒和基督徒企业家,身为牧者群体必须先打破"圣俗二分"的框框,首先提升自己的素养,真正重视职场事工,真正尊重企业家这类特殊的人才,认识到他们在职场宣教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在"做盐做光"的文化使命中的重要意义。

深入了解影响国人的传统文化

作为牧者群体,除了更新观念之外,更重要是必须在知识与方法上得著装备。目前,真正影响中国基督徒企业家的是三套思想体系。

首先,是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理论与思想,即MBA、EMBA之类,主要是从西方引进来的,但是近来也有不少人也从东方文化的角度中谈企业管理,称为"中道管理",其他的如"易经管理学"、"孙子兵法与管理学"等等皆属此类。

第二套思想也主要是从西方传来的,诸如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相对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等后现代的世俗主义文化。第三套思想是以儒家传统为主的、辅以佛教与道家的、现今又附上唯物论与科学主义的中国本土文化。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经济运行的文化或制度背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著中国企业家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基督徒企业家也不例外。要牧养基督徒的企业家,需要对这三套文化思想体系有相当深刻的认知,要有真知灼见,因为中国的商界深受儒释道影响。

基督教缺乏基于《圣经》基本原则的管理理论

现在,不少牧者和学者尝试著去从《圣经》的角度去谈管理学,于明捷博士认为现在还是开始阶段,需要克服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内容流于空泛或过于"属灵",与其说是谈《圣经》原则的管理,侄不如说是一篇讲道;二是过于世俗,实际上谈的都是MBA里的东西,只不过引述了几节《圣经》经文;三是以见证代替理论,所以在深度、系统性以及可传递性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局限。

除了以上的建议外,生活上的见证才是牧者更重要的质责,用爱心、公义、信实、忍耐、持守等基督徒的美好品格,去与企业家交往,让他们经历真实的生活改变。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