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中"2013年教内外热题 回顾福音派社关史

「占中」2013年教内外热题 回顾福音派社关史
邢福增教授在"和平占中"神学研讨会上,简述本土福音派的社会政治参与史。(图﹕基督日报)
今年"和平占中"成为教内外热题。这场由基督徒法律学者戴耀庭发起的争取全民普选运动,不仅引起政界广泛回响,甚至激发基督教从神学角度思考公民抗命和非暴力抗争。

踏入年末,本报特载中大崇基神学院于11月初举办的"和平占中"神学研讨会中教会史学家邢福增的口述历史让信徒思索如何本著门徒和公民的双重身分,在福音社关路上继往开来。

以慈惠服务作布道桥梁

据邢教授所述,福音派在五、六十年代因反对高举自由主义和推崇"社会福音"的自由派,所以不参与社会运动,并且将社会问题简约为个人问题,强调只要个人灵魂得救,社会问题就会逐渐改善。

到了七十年代,战后土生土长的年青一代比起从内地来港避难的一辈关心本地社会。大专校园受到内地的"文化大革命"影响而掀起"认祖关社"热潮。在这种气氛下,大专基督徒尝试探讨福音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例如中大团契于1974年发表《我们基督徒对时代与文化问题之看法》。邢教授特别提及于1975年创刊的港大团契刊物《橄榄》。这份刊物除了港大学生外,亦成为各大院校的基督徒交流信仰和政治的平台。

不久,这股社关热潮更催生关社福音机构的成立。例如推动抗冲文化运动的突破机构和关注劳工权益的工业福音团契同于1973年组成。

《洛桑信约》建构公共神学

福音派早期专注发展布道事工,并且视社会服务为传福音的桥梁,所以"认祖关社"热潮并没有直接改变教会的观念。

无独有偶,第一届洛桑世界福音会议于1974年举行,大会订立的《洛桑信约》写道﹕"福音布道和社会政治参与都是我们基督徒的责任"(Evangelism and socio-political involvement are both part of our Christian duty)。翌年,英国圣公会牧师约翰‧斯托德出版“The Lausanne Covenant: an Exposition and Commentary”中写道:"因为反对『社会福音』或自由派的乐观主义,而将社会关怀与福音布道割裂",令福音派思考福音对社会的意义。

在内因外素相辅相成下,1980年11月基督教协进会邀请120位教牧领袖出席"八十年代香港教会使命"咨询会议。是次会议凝聚了五项共识,包括向低薪市民传福音、向学生传福音、关怀中国教会、参与公共政策厘订、影响市民心态。会议结束前,两间巴士公司公布申请加价一倍,大会遂通过以协进会名义发起关注巴士加价问题,其后更在12月2日与三百多个团体合作组成"全港各界反对两巴加价联合委员会",并发动全港签名运动。及后,委员会更将关注问题扩大,成立"各界监管公共事业联合委员会"。

"八九民运"削弱社关热诚

随著《中英联合声明》的签订,福音派对社区的关注由民主扩阔至政制发展。在1984年,蔡元云、钱北斗、赵天恩、余达心、刘少康和梁永泰发表《香港基督徒在现今社会及政治变迁中的所持的信念》,这份信念书强调基督徒具备"香港市民"与"天国子民"的双重身分,所以信徒不应只顾传福音,轻忽社会责任。

翌年成立的拟政团体基督徒守望社更与左派评论员辛维思(前民建联已故主席马力)就政教分离与宗教自由展开笔战。邢教授忆述﹕"当年,辛维思批评基督教过度活跃于社会运动,基督徒守望社就澄清政教合一的误会,此举乃当时福音派的最大突破。"

可惜,"八九民运"的冲击令福音派对回归前景失去信心,社关活动因而沉寂下来,甚至连社关福音组织亦发展至樽颈位。1988年,积极争取立法会直选的协进会出现路线分歧,总干事郭乃弘牧师因面对沉重压力而请辞。到了1991年,基督徒守望社因无法就福音组织或政治压力团体作出定位而解散,以致福音派的社关发展陷入低潮。

"占中"运动凸显两极政见

九七回归后,中央对教会界的"统战"愈来愈厉害,包括邀请年青教牧北上接受"爱国爱港爱教"的国情教育,委任资深教牧为全国政协委员,令亲建派教会数目渐增。另一方面,中央在基本法廿三条立法失败后加紧干预香港发展,中港融合带来两地矛盾,房屋供应不足等问题,引发愈来愈多基督徒透过抗争行动表达民主诉求。其中"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运动发起人戴耀庭教授和朱耀明牧师,都是泛民主派的知名基督徒。

刑教授表示,"和平占中"运动令福音派对社会政治参与的立场更见明显,甚至出现"基进福音派"和"倒退福音派"两大阵营。基进福音派积极争取2017年全民普选,最近就有十位福音领袖联署发表"基督徒支持民主政改理念书",另一方面则有福音派对教会参与社会运动有所保留。 总结七十年代至今的本土福音派社关发展,邢教授认为教会倾向以发表立场、召开记者招待会和举办讲座等形式关怀社区,投身社会运动的多是教牧或信徒个别参与。

即使是酝酿中的"占中"运动,依然未有教会以宗派名义表态参与。然而,"和平占中"同时激发福音派在神学上对公民抗命和非暴力抗争的讨论,并且反思教会与中国的关系。他预计基进福音派有机会随著政改临近,进一步以教会名义与普罗大众商讨占中细节,甚至一起参与抗争行动,突破过往温和表态的框架。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