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道】林豪恩先生 – 无债一身轻

题目:无债一身轻(Release from Debt) 经文:罗马书8:12-25 场合:崇基学院礼拜堂(17/7/2011) 聆听讲道:

一.引言 有一对情侣拍拖多年,决定"拉埋天窗"。他们两人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稍稍高于本年度的家庭入息中位数19100元。他们几经辛苦,找到一个售价三百万元以下的住宅单位,终于能够共筑爱巢。蜜月过后,双眼明亮过来,惊觉自己刚结婚就欠债二百多万。他们做了为期二十五年的按揭贷款,除了维持生命的基本开支,例如:一日三餐、水电煤、交通费等,所有的收入都要拿去还债。欠债还钱,本是天公地道的事情,但想都未来二十五年,即是差不多整个能够工作的有生之年,都要为还债而工作,为还债而生活,他们立即感到自己变了奴隶,就是内地流行的用语所说的"房奴"-房屋的奴隶。 这对夫妻欠下的债务,操控著他们的生活。因为要还债,他们不能失业;因为要还债,他们不能去旅游渡假;因为要还债,他们要延后生养儿女;因为要还债,他们甚至要逃避参加朋友的婚宴。他们感到自己的人生已经被债务支配,活著,就是为了还债。 今天的书信经课,保罗以"欠债"的比喻去描述人们的生存状况。保罗观察及体会到,人们生存得好像被债务操控著一般。人们都底欠了谁的债呢?对于陷入这种债务困扰的人,有甚么出路呢?让我们细看保罗在罗马书8:12-25节分享的体会及启发。 二.经文 8 : 12弟兄们,这样看来,我们不是欠肉体的债去顺从肉体而活。 8 : 13你们若顺从肉体活着,必定会死;若靠着圣灵把身体的恶行处死,就必存活。 8 : 14因为凡被神的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 8 : 15你们所领受的不是奴仆的灵,仍旧害怕;所领受的是儿子名分的灵,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 8 : 16圣灵自己与我们的灵一同见证我们是神的儿女。 8 : 17若是儿女,就是后嗣,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是要我们和他一同得荣耀。 8 : 18我认为,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示给我们的荣耀,是不足介意的。 8 : 19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众子显出来。 8 : 20因为受造之物屈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而是因那使它屈服的叫他如此。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从败坏的辖制下得释放,得享神儿女荣耀的自由。 8 : 21并于上节 8 : 22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呻吟,一同忍受阵痛,直到如今。 8 : 23不但如此,就是我们这有圣灵作初熟果子的,也是自己内心呻吟,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就是我们的身体得救赎。 8 : 24我们得救是在于盼望;可是看得见的盼望就不是盼望。谁还去盼望他所看得见的呢? 8 : 25但我们若盼望那看不见的,我们就耐心等候。 三.释经与应用 1.人人都债务缠身 8 : 12弟兄们,这样看来,我们不是欠肉体的债去顺从肉体而活。 8 : 13你们若顺从肉体活着,必定会死;若靠着圣灵把身体的恶行处死,就必存活。 保罗指出,无论有没有借钱,人人都好像债务缠身。债主是谁呢?债主不是银行,不是"大耳窿",而是自己的"肉体"。"肉体"这个字在保罗的笔下有多重意义:可以指人类或动物的血肉之躯,也可以泛指人,在这种意义下,"肉体"这个字是中性的。这中性的"肉体",在某些文意之下,其含意是抽象而负面的。例如在罗马书第八章,"肉体"所指涉的是与灵性相对的人性。保罗看见,不少人都生活得好像欠了肉体的债一样。保罗同时发现,若生存只是满足肉体,人们迟早都会成为肉体的奴隶,失去自己。令保罗感慨的是,肉体对人的操控力量,连他自己也不能幸免。他深刻地体会到肉体好像他的债主般向他追债,令他非常痛苦。保罗在前文如此分享他的挣扎: "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我所恨恶的,我反而去做...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因为,按著我里面的人,我喜欢上帝的律,但我看出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内心的律交战,把我掳去,使我附从那肢体中罪的律。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必死的身体呢?"(罗马书7:15-24) 保罗的困扰不在于他不能够选择,而是他行不出自己的选择,甚至做出自己也讨厌的事情。为甚么会这样呢?他感受到有一股力量藉著他的身体把他"俘掳",因此,他慨叹:"谁能救我脱离这必死的身体呢?" 学生都知道上课不应该打盖睡。然而,往往坐进舒服清凉的演讲室一会,"睡魔"就"急Call"。为了对抗"睡魔",有些人捻自己的大腿,有些人拍打自己的脸,有些人甚至咬自己的舌头,刺激自己清醒。老师们未必需要因为这些学生上课睡觉而自责,大家都知道,在课堂上睡著了的大学生大多都在还债──因为晚上没睡得够,他们的身体向他们追讨睡眠的债。学生难以抗拒"睡魔"的"急Call",会否因为这根本就是他们身体的需要呢?保罗体会肉体的力量如此巨大,会否因为肉体牵引出我们的需要,同时也在满足我们的需要呢? 上课时,我们好像欠了睡眠的债一般,不能自控地违背自己的意愿在课堂上睡觉;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有否好像欠了谁的债一般,过著不由自主的还债式生活呢?若果债务缠身,逃避并不是办法,以债盖债更会令债台越筑越高。保罗接著的讲论,带引我们去思考人生的其中三项债务,同时启发我们清除这些债务的正确方向。 2.从寻找归属的债务中得释放 8 : 14因为凡被神的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 8 : 15你们所领受的不是奴仆的灵,仍旧害怕;所领受的是儿子名分的灵,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 8 : 16圣灵自己与我们的灵一同见证我们是神的儿女。 保罗在上文劝募信徒不要活得好像欠了肉体的债一样,被肉体支配著自己的生命,接著力证信徒作为神的儿女的身份,这两件事情好像风马牛不相及,放在一起有甚么启发呢? 我们呼叫神为"阿爸,父!",显示出我们与神亲切的父母与子女的相属关系,这种相属关系,其实对人非常重要。不少人终其一生,就是在寻找这种归属关系。有些欠缺这种归属关系的人,好像欠下巨债一样,不断地找各样事物来填补。有时,填补不得其法,令自己泥足深陷。 有一位报纸的专栏作家,得闻好友的一位弟弟因为吸食K仔三年而失去肾功能,发出如此的感概:"为甚么?年轻人,人生有好多事情,你们还未经历过,开心的,不开心的,精彩的,沉闷的,统统本来都应该属于你的,就是因为吸毒,你将本来一个人应该拥有的所有经历,变成了这样的一个结局,一个令人痛心的结局。"(http://orientaldaily.on.cc/cnt/lifestyle/20090628/00329_001.html)下面这位朋友的经验,或者能够提供线索给上述那位专栏作家。有一位吸毒者走头无路,到戒毒机构去接受福音戒毒。工作人员问及这位戒毒者的家庭状况,他怒气冲冲地叫嚷:"如果他们关心我,就根本不会有今日。"(http://www.gospelherald.com.hk/news/min_2279.htm)众多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少沈溺行为都带有以沈溺来填补归属关系缺乏的根源。 我被关心吗?我被重视吗?我被接纳吗?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婴儿的大部份行为,或哭或笑,就是要引起父母注意,期望父母重视。当父母在自己的婴儿面前抱著另一位婴儿,自己的婴儿立即有反应,因为他的归属关系受到威胁──父母是属于自己的,自己是属于父母的。 有一位年轻朋友"界手"。我问她"界手"那么痛,为甚么仍"界手"呢?她说,"界手"可以令她忘记男朋友移情别恋的心痛。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些问题:到底我属于谁?谁又属于我?谁与我彼此相属呢?为甚么有些人在亲人或恋人面前自杀呢?尚未死心的,希望亲人或恋人紧张他,重视他;已经老羞成怒的,要令亲人或恋人心痛──心痛,证明你们心里面仍有我。 有心理学者指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最基础的归属关系,如果子女不能够从与父母的关系中得到归属的满足,他们就好像欠债一样,耗用大量的资源去在人生各种场境中寻找这位归属关系。他们一方面寻求归属,同时间又害怕被拒绝;他们一方面讨好别人以求被接纳和肯定,同时却因为得不到别人的接纳及肯定而感到委屈,甚至愤怒。谁可以与我们发展这份亲切、稳定及充满接纳的归属关系,以满足我们的渴求呢? 保罗说:"你们所领受的不是奴仆的灵,仍旧害怕;所领受的是儿子名分的灵,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称呼神为"阿爸,父!",好像是老生常谈,若我们细心想一想,其实这是划时代的改变。在古代的世界,谁有资格称神为"父"呢?称神为父,自古都被皇帝所垄断。保罗指出,事实不是这样。神并非只属于皇帝,也不只是皇帝才属于神,神属于祂所创造的每一个人,所有祂所创造的人也属于神;神与人那份彼此相属的关系,能够修补我们在人生中所经验到归属关系的欠缺,清除我们在归属关系上的债务。 那位指责家人不关心自己的戒毒人士建立了与天父的关系后,能够以另一种态度看待家人。他说:"咁大个仔,都未好好做完一件事俾屋企人睇,我希望今次可以做好呢件事。"由此可知,他仍然非常重视家人,现在,他能够在与天父的关系的安全基础之上,以正面及健康的方向去回应家人。 3.从寻找保障的债务中得释放 8 : 17若是儿女,就是后嗣,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是要我们和他一同得荣耀。 神与人那种父母与子女的亲切而稳定的关系,回应著人对归属关系的需要。人作为神的后嗣这宣告,又回应著我们的甚么渴求,以及因这渴求而产生的债务呢? 不少人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及家人的生存及生存的条件寻求保障。有人在网上讨论区发出这样的问题:"而家香港地,要养大一个细路分分钟要四百万架,如果无呢一笔钱,就唔会俾到保障d小朋友。你地会唔会生呀?"能否为子女提供保障这个问题,吓怕了不少人。有一位网友回应说:"我唔会生,d细路好叻同好难教,又怕佢学怀,自己得闲都会计下阿妈投资咗几多系我身上:从BB开始,幼稚园、小学、中学,我读书唔叻,要去澳洲读4年大学,末计医药费、托儿、补习、课外活动、兴趣班、由细到大屋企食住的费用...我都唔知条数可以点计,但阿妈得到既回报就...自问要进修、要交租、要开支,边有咁多$$比屋企。当我计完条数,就唔想生,自己就系人板,我同我男朋友都唔想生,养左3只猫,打算d猫陪过世。"(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41900714) 有一对夫妇很勇敢,差不多"餐揾餐食餐餐清",也生了一个女儿。财务顾问"恐吓"他们:"如果你不想爱女承受香港教育之苦,就要购买教育基金,为她提供较理想的教育保障。"结果,这对本来已经拮据的夫妇,某些月份要向家人借钱以支付女儿教育基金的供款。"一身儿女债"都是为了将来寻找一点保障。 人人都需要保障,但保障又好像是无底深潭,永远填不满。你的退休保障足够吗?有人问:要储多少钱才能够退休?这人退休时将有155万元强积金供款,以及433万元其他储蓄,总计近600万元。对不少人来说,这已经是天文数字,但理财顾问的意见是:"如果你会活到香港人的平均寿命,你仍欠约123万才够退休。"我们本已有著寻找保障的自然倾向,四周的声音又不停地"恐吓"著我们,令我们感到保障永远都不足够,鞭策著我们去追逐那永远都不会足够的保障。 在怎样的情况下才得到一世无忧的保障呢?不少人的回应是,再投胎出生在富豪家庭。有一位时装界朋友如此抱怨:"你有没有曾经抱怨自己投错胎...含著金锁匙出世的人,天生注定住洋楼养番狗、不是ABC就是BBC、毕业是名牌大学、用的是Birkin手袋与Chanel,所以东西得来全不费功夫。若然父母是甚么大明星或知名人士更不得了,尤其当你在跟红顶白的时装界与娱乐圈打滚,甚么都跟你讲名气,你企定定已经有人会主动向你招手。"(http://hk.lifestyle.yahoo.com/fashion/women/article.html?id=art_4ab9d538) 人们都认为,有足够的资源,包括财富资源及社会资源,才能有足够的保障。保罗指出,其实我们也承续著非常丰富的资源,因为我们就是神的后嗣。神所拥有的一切,我们都有份。作为神的后嗣,可以得到甚么保障呢?这话题可以引发各种的想像,保罗提示我们参考基督的例子,他指出我们与基督同作后嗣,将会与基督一同得到荣耀。 "保障"这个债主,永远也不满足,企图永远劳役我们。保罗提醒我们,与其身心疲累地去填饱这个永不饱足的债主,不如转眼望清楚我们在神里面的身份,数算神已经为我们预备了的保障。 4.从害怕苦楚的债务中得释放 8 : 18我认为,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示给我们的荣耀,是不足介意的。 8 : 19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众子显出来。 8 : 20因为受造之物屈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而是因那使它屈服的叫他如此。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从败坏的辖制下得释放,得享神儿女荣耀的自由。 8 : 21并于上节 8 : 22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呻吟,一同忍受阵痛,直到如今。 8 : 23不但如此,就是我们这有圣灵作初熟果子的,也是自己内心呻吟,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就是我们的身体得救赎。 8 : 24我们得救是在于盼望;可是看得见的盼望就不是盼望。谁还去盼望他所看得见的呢? 8 : 25但我们若盼望那看不见的,我们就耐心等候。 在人们的经验中,如债主一样追著我们不放的,而我们又极力想摆脱它的,苦楚必定是其中之一。有些人一生的心思及精力,就是寻求摆脱苦楚。有人问:「如何摆脱失恋的苦楚?」;又有人问:「如何摆脱人际冲突的苦楚?」;可能最多人问的是:「如何摆脱身体疾病的苦楚?」疾病可以对人产生非常大的威吓,它侵袭我们的身体令我们痛苦,它侵袭我们的家人的身体更令我们痛苦。它好像随时到来,避无可避;有时又好像纠缠不休,驱之不散。疾病的威吓,可以令人生活得提心吊胆,千金散尽,仍买不到安心。 面对著人类逃避痛苦的自然倾向,但又避无可避的现实,保罗的回应不是派止痛药,而是鼓励我们心存盼望。保罗劝导我们一方面不需要顾影自怜,因为,「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呻吟,一同忍受阵痛」,我们不是唯一经验苦楚的一个,在败坏的世界得到完全的救赎之前,全人类,以至所有受造之物都活在相同的状况之中。另一方面,保罗建议我们把眼光放长一点,我们就会看见苦楚总有过去的一天,并且美好的结局已经预备好了。若有这样盼望,「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示给我们的荣耀,是不足介意的」。 保罗自己也经历各种的苦楚,他说:「坐过更多次监牢,受过无数次的鞭打,常常冒死...我劳碌困苦,常常失眠,又饥又渴,忍饥耐寒,赤身露体。除了这些外表的事以外,我还有为众教会操心的事天天压在我身上。 (林后11:23-28)保罗还说有「一根刺」加在他的身上,这可能是疾病。他求主使这根刺离开他,但没如愿。对此,他有这样的领受:「他对我说:「我的恩典是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12:7-9)苦楚没有把保罗击败,因为保罗心中的盼望没有被苦楚夺走。 四.总结 神与我们那种那种亲切又稳定的父母子女关系,填补了我们在归属关系上的欠缺;我们作为神的后嗣的身份,给予我们资源回应现世保障的不足;那已经成就的盼望赋予我们靱力去经验众生同遇的苦楚。道理就是这样,但改变如何发生呢? 著名基督徒作家Max Lucado写了一本给儿童故事书,名叫You Are Special。故事的主角胖哥生活在一个每天互相贴贴纸的社会,得人喜欢的就被贴金星贴纸,不被欣赏的就被贴灰点贴纸。胖哥努力要得人喜欢,争取更多金星贴纸,但事与愿为,得回来的都是灰点贴纸。有一天,胖哥遇到路西亚,她身上竟然没有金星贴纸,也没有灰点贴纸,甚么贴纸都不能贴在路西亚身上。胖哥感到非常惊讶,向路西亚请教。路西亚告诉他:"很简单啊,我每天都去找伊莱,就是那位创造者。"克服了犹豫,经过了挣扎,胖哥终于鼓起勇气去找伊莱,在回家的路上,有几张贴纸从胖哥的身上掉下来了。 改变如何发生呢?改变在接触中发生,改变在关系中发生。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以"阿爸,父!"这亲切的称呼呼叫神,我们对于归属关系的欠缺、对于保障的欠缺、对于苦楚的害怕会逐渐减少,生活可以越来越轻省。 承蒙「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牧室」允准转载 主日崇拜预告: 日期 : 15/04/2012 (星期日) 时间 : 10:30 讲员 : 陈晓东博士 题目 : 愿你们平安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