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成溢牧師談教會合一﹙上﹚ 分享「協進會」6年感受及淺談香港教會合一情況 編輯室 2005年10月20日星期四 上午8:25 基督教協進會執行委員會9月末選出了05年至07年度委員。原為「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的蘇成溢牧師,卸下6年的職務後,隨即出任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就職禮即將於下週六舉行。 基督教協進會成立於1954年,為香港聯合性教會組織,旨在促進教會合一的精神。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信義會、香港聖公會、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崇真會、救世軍等都是會員教會。 本報早前親訪蘇牧師,除了分享他在協進會的體會與經驗外,也與他討論了基督教教會合一的問題。 分享「協進會」6年經驗和感受 你這擔任協進會總幹事6年之久,如何總結這6年的經驗呢﹖ 第一,這6年來,我與很多其他宗派牧師和内地宗教局朋友結成友好的關係,在世界各地教會的領袖代表那裡得到很多很好的經驗,令眼光擴闊了。第二,對於社會發生的事和教會的事情加深了了解。因為過去6年的工作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從而更廣闊看待問題的社會觀和教會觀。第三,我深深感受到宗派之間必須更多溝通、對話和分享,才能達致目標。 為什麼不繼續協進會的職務呢﹖在任6年裡又有什麼深刻的事情呢﹖ 在今年5月9日時,我當選為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正好協進會總幹事的任期滿了,所以順理成章的離開。 深刻的事情有好幾件。第一件是我上任不久,在中環遮打花園舉辦了迎接基督誕生2千年的大型聚會。當時有基督教、東正教和天主教的信徒一起,在公衆的地方,表示合一,高舉基督,為香港祝福和禱告。 第二件是在03年初。當時20至30個教會同工聯合發動教會關注失業行動。這不只是合一的見證,更是好地將基督的關懷帶給社會處於困境的好見證。 第三是去年50周年金禧時,協進會舉辦了研討會、青年計劃、出版週年刊物,重新思想協進會的角色,探索未來的新發展。後來確定了5個大範疇:教會合一工作、扶貧解困工作、社會公義工作、宣教路向及加強宗教對話。 這五樣一直發展出來。 淺談香港教會合一的情況 香港教會現時的合一情況是怎樣的呢﹖ 協進會創立時只有10個會員,但現在已有22個不同背景的宗派和機構。我們合辦社會關注和聯合聚會,比如製作香港中文和文教廣播節目,有5個不同教會組合派代表參與,而協進會則作為協調者的角色。參加宗派有中華基督教會、聖公會、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浸信會和天主教。雖然浸信會不是會員,但也參與合一去做。 對於未加入的宗派如浸信會和宣道會等,我們會繼續進行溝通,及進行聯合事工。至於他們是否加入,相信各教會會有所考慮,我們會尊重不同教會的決定。 香港各基督教會在合一上有什麼困難呢﹖ 在去年的50周年的刊物裏我提出了2點 : 1、 香港社會強調個人主義,此意識影響到教會。教會個人主義強的時候,強調教會是「我的」教會而不會想到是「全香港」的教會,所以容易以「我的教會」的標準去界定此為我關心的、所愛的教會,對其他的教會的事則欠缺感覺。 2、 香港教會受世俗化的影響,常用社會的標準和模式推動教會工作,甚至彼此競爭,「我的成功建立在別人的失敗上」。追求自己的滿足和成功。不樂意放下自己與其他教會合作。例如在教會增長上,會有希望所有的增長都在自己的教會的想法。 這個需要教會的教育,讓信徒、教會同工深入知道歷史和神學。當我們越了解,就越不會趨向主觀;越認識,越能減低誤解和曲解。 「合一」是否就沒有了宗派? 不是。教會可比喻為彩虹的7種顔色,各個顔色都走在一起會成為美麗的彩虹。合一不就代表沒有宗派、教會傳統和體制,而是宗派之間同存,互相尊重,共同承擔使命地進行。 教會在合一上還有什麽困難﹖協進會用什麽途徑促進香港教會的合一? 教會普遍未能打破狹窄的教會觀,這體現於有兩個現象。第一是教會的大公性,大公的意思就是「大家都有份」,但現實情況卻是大家互不分享;第二是是教會的團契性方面,教會之間有不好的現象,互相比較哪個教會大、哪個教會漂亮。但我們原都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肢體的相交是非常重要的。 協進會每年都會舉辦聯合活動,比如聯合崇拜、聖餐等;第二是促進社會和教會聯合,服事他人,去做見證。這些都是合一的途徑,不是只有單一模式的。 你認為協進會是否能達成它的目標﹖ 協進會仍會繼續努力去做,要走的路還很遠。但我可以說,沒有協進會,香港教會就欠缺一個努力促進合一走的組織。環顧之後,除了協進會,香港還有其他這樣的組織嗎﹖ ﹙明天續﹚ 相關新聞: 為促進基督宗教合一努力 (2005.10.1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