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教會面臨年輕世代流失與斷層問題。第九屆「教牧領導力發展日」於9月5日在尖沙咀潮人生命堂舉行,以「跨越斷層:聆聽與賦權」為主題,分析新世代的靈性狀況,並透過堂會與校園事工的成功案例,探討促使年輕一代回流教會的關鍵因素。
教會新型態「導師型社群」與新世代同行
香港學園傳道會研究主任陳保焜分析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簡稱EA) 18至29歲的靈性狀況。他指出,傳統定義成年的五項標誌——離家獨立、完成學業、全職工作、結婚及生兒育女——在當今年輕人生活中已普遍推遲五至十年。現時的年輕人需要更長時間進修才找到理想工作;結婚年齡也大幅延後,甚至有許多人選擇不婚或不生育。
現今世代往往需至30歲,才達到過去20歲的成年狀態,導致他們在人生前路與靈性追求上仍處於探索期,例如有些赴海外留學、工作變動未能參與教會聚會。他們有些對信仰感到迷惘,這種不確定性為教會牧養帶來新挑戰。
陳保焜提出,教會應建立「導師型社群」(Mentoring Community)與他們同行並回應其靈性需要。他強調當年輕人提出如「神是否存在?」或「聖經有無錯誤?」等問題時應當感恩,代表他們認真面對信仰,也是教導與深入傾談的寶貴機會。
「若他們從不發問,反而值得憂心,因為這可能意味信仰未曾扎根與成長,」陳保焜表示:「我們不應禁止他們,反而主動鼓勵他們在信仰中提出疑問,在世俗價值衝擊前,提早為他們建立堅固的信仰基礎。」
他進一步指出,成年初顯期的新世代需要有安全空間分享疑慮與掙扎而不會被責備。「我們不能代替對方去思考和決定,或是把答案硬塞給對方。他們要的是一齊討論、反思,找答案,並一齊嘗試實踐信仰。若你能陪伴他們跨過疑惑,他們的信仰會更堅韌。」
五旬節堂會個案:賦權年青人策劃社區服侍
五旬節會粉嶺堂梁瑞玲牧師及黃映樺傳道分享實戰成功個案。粉嶺堂是一間以使命為導向的教會,以分齡及小組形式進行牧養,其中12至30歲的年輕信徒約170人,佔教會四成。2020年,教會成立了大專及初職崇拜,年齡層集中在18至26歲,約有75人參與。
該教會的核心價值是「向上感恩,對下付出」。年長肢體不計較付出,為年青人提供空間,讓他們不怕失敗、不怕做錯;年青人也願意主動承擔教會工作。
梁瑞玲牧師強調:「要年青人承擔,不是純粹叫他們『幫手』,也不是由上而下指揮他們,而是與他們同行,並提供訓練。」她以「捉魚」作比喻,教會要與年青人一起「捉魚」,教他們方法,最終由他們自己親手去捉。在這個過程中,年青人能夠探索自己的召命,發揮所長,從中找到滿足感和歸屬感,生命自然會成長。
粉嶺堂的青年人牧養成效從實戰個案中可見一斑。教會每年暑假都與學校合辦福音營,讓中三、中四的學生當導師。梁牧師強調:「他們不是來做義工,是事奉者。」在各自的崗位都全力投入。經過兩日三夜的營會,雖然他們十分疲倦,但第二天仍趕回教會崇拜。因此偶爾在崇拜中「釣魚」(打瞌睡),教牧同工也予以體諒和歡迎。亦有年輕導師在考試期間仍堅持入營參與陪談,之後再趕回學校應考,盡心盡力擔當。
黃映樺傳道則分享2021年疫情期間,教會推出「翊光與社區同行計劃」服侍基層家庭。整個計劃由大專生構思、策劃和執行,教會完全賦權他們自主負責,策劃服務減輕家長負擔。他們按自己的才能和恩賜分工,為中小學生舉辦興趣班、升學輔導,協助拍攝證件照等。黃傳道說:「每個人都有獨特之處,教會應以不同方式引導年青人活出愛與使命。」
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處:以樂隊建立歸屬感
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處樂隊教練伍家豪博士分享校園事工如何促進成年初顯期的新世代靈性成長。針對年輕世代處於探索階段的特質,他帶領的樂隊以群體生活方式示範愛主愛人的榜樣。透過每週三次的密集練習,同學之間逐漸建立起深厚的歸屬感,將樂隊視為屬於自己的事奉,大家一同練習、相處,同行的感覺很強。
事工中的基督徒樂隊賦權年青人參與策劃與籌備。學生用半年時間籌辦週年音樂會,從構思主題到實踐演出都由他們包辦:「這不僅是舉辦一場音樂會那麼簡單。過程中亦為年輕人設計了多項實踐活動。例如有個活動以探討『饒恕』為主題,透過集體閱讀相關書籍、鼓勵年輕人主動約見身邊的人關懷交流,引導他們在真實關係中學習實踐饒恕的真諦。」
為浸大學生提供情緒輔導 半數人靈性明顯成長
除了活動,校牧處還為浸大學生提供情緒輔導,協助學生處理學業、人際與情感問題,並與其他機構合辦研討會,讓學生在安舒環境中討論社會議題。
為量化事工成效,伍家豪針對300名大學生及畢業生,以五個向度進行問卷調查,採用五分制評量,評估範疇包括事工對同學的屬靈指引、信仰群體的支持等。結果顯示,近五成參與者表示他們學習到愛主愛人,靈性明顯成長。伍家豪強調:「校園事工不僅幫助學生在校期間靈性成長,更為他們畢業後融入教會生活奠定基礎。這些受過良好信仰培育的年輕人將成為教會未來的祝福。」
「2025第九屆教牧領導力發展日」由福音證主協會、領導力培訓學院及基督教尖沙咀潮人生命堂聯合主辦。大會透過座談會、主題講座及工作坊,匯聚來自各教會的牧者、長執及信徒領袖,約200人參與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