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右派斗争改变中国基督教政治面貌
邢福增在文章引述中央统战部对"基督教右派份子"的界定,即是:"以宗教外衣为掩饰,打著为了信仰、为了教会的幌子来迷惑群众。右派份子表面上说是为了宗教,但实际上是为了政治,因此必须从政治上加以驳斥"。
其实,不少基督教人士只是从"宗教"立场出发,在提出对落实宗教政策的意见时,或是因著信仰的原因而批评三自运动,最终却在泛政治化的形势下,被定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反三自的"政治"进攻,甚至连"属灵派"背景人士,例如杨绍唐,以保存教会实力为目的而参加三自运动,任全国三自的副秘书长,亦被打为"内定右派"。
邢福增指出,随著左派及中左全面掌权,原先在统战基础上开拓的政治光谱全面收窄,根本地改变了中国基督教的政治面貌。基督教反右运动,是对中共在基督教界争取团结的统战政策的彻底否定,并下启日后的消灭宗教路线。
下启党国消灭宗教路线
邢福增认为中共的宗教政策乃统战工作的延伸,配合党的政治路线,同时,由于中共预设了关于基督教与帝国主义关系的理解(基督教的"原罪"),故只要党国认定"革命尚未成功"、需要高举"反帝"旗帜时,便会强化对基督教的斗争与打击。反右前中共的基督教政策,基本上即处于这种"控制、斗争与团结"的范畴。
1957年的反右对基督教的政策,是量或程度上的调整,而非本质上的改变,政治机构的权力可以随时无限制地侵入和控制社会各阶层和领域。
邢福增引述著名的中苏关系史、国际冷战史专家沈志华所说:"中共根本无意推行自由化或民主化的运动,让知识份子或民主党派分享权力;鸣放仅是毛泽东发动群众的手段工具,借此冲击党内和国家官僚机构的沉闷风气。随著毛重新诠释政治形势,斗争路线旋即主导一切。鸣放时期关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讨论空间,只不过是在宽松的政治形势下的一种"政治"考量,根本不具备体制与法律基础。"
文章结束时,邢福增指,中共在反右后进一步走上冒进的左倾路线,从大跃进到文革的历史,正预示了中共消灭宗教路线及政策从"隐"到"显"的转向。这一切,都可以从反右中见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