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养、领羊 —美年轻夫妇领养三孩子的感人经历

领养、领羊 —美年轻夫妇领养三孩子的感人经历
全家与第一个领养的女儿春欣(最前面中间)
作者:李彦祯

这是一对已有三个孩子的年轻夫妇为了爱的使命,再领养三个被遗弃的小孩的真实故事,情节曲折感人……

爱小孩的年轻夫妇

文瑜出生于台湾屏东,八个月大时,父亲只身前往美国留学。再过十八个月,母亲也去了美国,留下她及哥哥宗勋给外公外婆照顾。外公个性沉默耿直,在山地当建筑课长。外婆勤俭纯朴,整天在家忙得团团转,从不外出串门子。文瑜和宗勋常问,父母亲去那里了?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他们?问得外公外婆有时不知如何回答。

文瑜生性文静乖顺,很少哭闹,每天抱著洋娃娃唱歌,自得其乐。她最高兴的事,就是外公下班后抱她到隔街邻居家看红牛,她常问那只红牛为什么孤单无伴?红牛的爸爸妈妈去那里了?问得外公心酸酸的。三岁时,文瑜和哥哥终于由不会讲英文、从未出远门、身上仅带五美元的外婆,从屏东坐火车到台北,再坐飞机到美国北卡州的教堂山与父母团聚。整整两天的行程,文瑜安安静静地紧靠著外婆,与蹦蹦跳跳、话多的哥哥成了强烈对比。

初到美国的文瑜常出洋相。有一次在街上走路时,看见一个黑人小孩迎面跑来,竟吓得惊慌大叫。等平静下来后,就一直问,那个小孩怎被"烧"成那个样子,好可怜呀!她虽胆小如鼠,对弱小动物却爱护备至、勇敢不怯,她认为世间万物应和平相处,不该互相残杀。文瑜有个患小儿麻痺症的中学同学雪莉,因不良于行,上下出入都需要帮助。文瑜常义不容辞地在各方面帮助她,上大学时,还主动请学校安排她与雪莉成为室友。雪莉动作缓慢,文瑜除了协助她,又要兼顾自己繁忙的课业,实在非常不容易,需要极大的耐心及体力,但她无怨无尤地作了四年的免费褓姆兼护士。至今,两人虽分住不同地方,仍保持密切的来往。

杰夫(Jeff McSwain)身高六呎四吋,一表人材,讲话温恭有礼,体贴亲切,甚得人缘。他是苏格兰人的后裔,祖父是传教士,父亲于四十六岁时心脏病发过世,留下体弱多病的妻子,及二个在学的儿子杰夫及肯尼。杰夫擅长绘画和雕刻,对东方的文化很感兴趣,拿筷子、包饺子的手艺比东方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常幽默说,他是生错地方的东方人。

文瑜、杰夫大一时,在学校宿舍的电梯口不期而遇,一见钟情,经过四、五年的交往,毕业后不久即结婚。几年后,两子一女相继出生,都非常健康可爱。小孩逐渐长大,文瑜杰夫为了保护孩子不受外界恶劣环境的影响,决定让他们在家教育,即所谓的Home School。因著父母教导有方,三个小孩品学兼优,赢得亲友极大的赞赏,并称他们为模范家庭。

甘心乐意领养小孩

除了工作和教育外,文瑜杰夫也积极参与教会服事,爱主爱人,遵行圣经的教导,且谨记:"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壹三18)"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廿五40)"你爱我比这些更深么?…你喂养我的小羊。"(约廿一15)由于他们常看到或听到有关孩子被父母遗弃的报导,"领养"的念头开始在心中萌芽,并且越来越强烈。

2001年,文瑜杰夫向台湾打听领养的可能性,发现台湾因生育率之低已居全球第一,而不对外国人广开。此时,他们听说中国因实行"一胎化"政策,许多女婴被遗弃,甚或被谋杀。他们对这种无人道的作为感到难过,觉得至少应该去解救一、二个小孩。

当他们很兴奋地告诉文瑜的父母时,却意外地被浇了一盆冷水。父母说:"你们已有三个人见人爱的孩子,难道还不够?养育小孩不但要花很多心血,还得花不少金钱。而且你们的事业正忙,又做Home School,精神和体力受得了吗?"但是,文瑜杰夫另有看法。他们觉得"真爱"不是吃剩不要的才给别人,而是你已半饿,还把一半分给更饿的人。当他们还是穷学生时,就曾共同资助接济过菲律宾的贫穷小学生,他们认为爱心会超越一切障碍的。于是,他们照原订计划透过"美国领养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option)向中国申请。

由于国情不同,申请过程繁琐缓慢,一直到2005年初才获得通知,要于三月五日到北京报到,再转广州办理认领。他们从未去过中国,又不懂中文,加上许多千奇百怪的传闻,使他们对此次全家同行感到忐忑不安。于是央请去过中国数次的文瑜的父亲陪行。一行六人的旅费,加上庞大的领养费,负担是沉重的,但他们心甘情愿,在所不辞。

与女儿初次见面

文瑜杰夫一家与从美国各地来的另外十三个家庭,汇集在广州一家旅馆的大厅,兴奋、紧张、焦急地等待从未见过面的新女儿,(中国很少让外国人领养男婴)。等了二、三小时,终于一位女士姗姗来迟,宣告说:"现在所有婴儿都已喂饱、换了衣服,准备与各位见面了。请听到名字后,带著护照及文件到前面来,抱走你们的女儿……。"全场欢声沸腾。

接著,大厅里出现了一连串哭啼声、呵护声、欢乐声、赞美感谢声夹杂的动人场面。一对夫妇本来要去福建接一个有兔唇的女婴回美国手术整容,临行前接到通知说,那女婴因得脑癌命在旦夕,所以他们改来广州接另一个手有残疾的女婴。接过女婴后,他们喜极而泣;另有一、二位接到的婴儿显然不是汉人,而是肤色褐黑的外族人,但新父母依然欢欣感谢。

当叫到文瑜杰夫时,六人欢跃而上,团团围住"春欣"(孤儿院早已给每个婴儿取名了),并不断轻声地叫著她的名字,使本已哭啼不停的她吓得哭的更大声。文瑜杰夫见状合抱她、安慰她,三人早已哭成泪人了。

根据文件,2004年一月春欣出生后,即被放在篮内,弃置在大医院门口。篮里除了长得很清秀健康的春欣外,没有任何关于她的身世资料,医院马上把她转送到孤儿院,直到十三个月后被文瑜杰夫领养。为了进一步了解春欣的生长环境,杰夫一家与其他四个家庭合租了一部车,向西行驶了五小时,到滨海的一小城电白,去参观春欣原居的孤儿院及被放置的医院。

这家孤儿院收容数十名孤儿,里面的摆设虽然简单朴素,生活环境及工作人员的素质似乎还不错。为了感谢孤儿院照顾"他们的女儿",这五家人除了再捐款外,还赠送一部大电冰箱。

参观完毕,大伙儿走到大街,小城的人可能从未看过那么多高头大马的洋人抱著中国小娃娃在街上蹓跶,一下子全围了过来,七嘴八舌,指指点点地。当城里人明白情况后,都不约而同,带著羡慕的语气说:"这些原来不幸的女婴现在变成最幸运的。她们摇身一变,马上变成美国人了。如果她们留在这里,可能一辈子都不能翻身,而永远被歧视践踏了。"(待续)

蒙允转自《传扬》杂志: http://magazine.efccc.org/ArticleDetail.aspx?DocID=3633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