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祈祷会上,余姑娘被邀分享她的心路。她回忆89年事件萌芽开始,她和丈夫潘仁智放工就立即回家,热切地关注事件。有时为了参加游行聚会,把孩子往家佣手里一放,就风风火火的穿上雨衣参加游行,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教她无法忘怀。此后每年她与丈夫都会一起参加六四祷告会及六四烛光晚会,多年来从未缺席。当时她说:"我相信薪火相传,有八十后、九十后,有儿孙,这应许(中国同胞会有真正的民主)的实现会一直下去。"
"六四是事实,是一个历史,一个坚持"
据悉89年时,上万基督徒在红馆同心为中国的民主路祷告。然而随著时间的流逝、人事的变迁,六四烛光纪念祈祷会仍然每年举行,但参加人数已寥寥。对此余姑娘可有感慨呢﹖
"我觉得纪念就是一个盼望,无论是对民主,对于付上代价的学生和工人,他们都有机会经历改变。我不知其他教会怎样,但教会无讲不等于他们无纪念。可能我很乐观,觉得无需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讲,他们可能在家庭中讲、在小组里讲。祷告会多人少人不一定代表无人关心,可能真的有不同形式的表达。"
"我自己觉得六四是事实,是一个历史,一个坚持,继续记念时对下一代会有益。(会否觉得教会的热情有所退减呢﹖)我觉得个人有不同看法,有的没有表达不等于无坚持。随著时间过去,重提或不重提也好,相信教会有他们的议程,这事相信很多人仍然在纪念,包括下一代,我的儿子在很小时我让他认识这事,时至今日他仍然每年纪念此事——透过我们的坚持传递下去。"
廿二年的薪火相传
八九年时,余姑娘的孩子一个六岁、一个三岁,每当余姑娘从电视了解民运或出去参加游行集会时都会把孩子带上,自己亦继续去坚持表达及与孩子分享,让他们明白更多自己与中国的关系。而当孩子长大了,民主的种子已落在他的内心里,他们就自己出席参与相关活动,亦会与同学对六四进行讨论及反思。今天女儿已为人师表,亦会问母亲索要有关的资料跟学生讲。今年"六四"廿二周年将到来之际,余姑娘更与儿子潘正行一同投稿文章,以书信形式分享廿多年来一同走过的民主路。
但是余姑娘的亲身回忆,与未曾切身经历的儿子对"六四"的感受会否有很大的落差呢﹖"我不觉得,今次我们对话(透过文章),当我看他所写,讲述他如何回应六四的事情。我读到他的体会,他读大学、神学后如何看民主,通过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在学校所学习的去理解等,他讲出来的言语中我看到他有盼望。那时八九年时他只有六岁什么都不知道,但随著时日慢慢累积起来时,他不是觉得与他无关,而是觉得与自己有关。虽然他很小,但知道爸爸妈妈关心什么、记得五周年时出席过的集会、看到电视画面的讲话,对他来说都是很深的印象。他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时,多了年青人看六四的另一个角度。"
"六四在我们心里是不可抺淡的"
同时多年一同支持纪念民运的胡丙杰牧师近日发文,指出有教会视六四为"禁忌",余姑娘怎样看呢﹖"我们经历了八九的事件是不会忘记的,相信下一代的人亦会知道。当我我继续出席有关纪念活动,亦知道有人跟我一起,我们将感受讲出来时相信会得到回应。我亦相信六四在我们心里是不可抺淡的,可说这事在我的人生里是一件震撼的事,不可能将之视为未曾出现过,亦觉得不用怕得罪人。我们讲真实的说话时别人不会不记得。我们比起去想周围人怎样看我,最重要是自己怎样看(自己)。"
相关新闻 余妙云与潘仁智:廿一年的坚持 胡丙杰牧师:六四不应是教会禁忌 "六四廿二周年"研讨会谈及基督徒的先知角色 "六四"廿二周年 基督徒爱国民主运动再联署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