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神教牧研讨会:神学教育、教会营运、年青人、牧者心

伯神教牧研讨会:神学教育、教会营运、年青人、牧者心
褚永华牧师、房大伟牧师。(图:伯特利神学院提供)
伯神教牧研讨会:神学教育、教会营运、年青人、牧者心
林伟成牧师、梁汉荣传道。(图:伯特利神学院提供)
伯特利神学院于2025年4月12日在学院举行百周年活动系列"教牧研讨会——牧养:回顾与前瞻"。在工作坊上,多位牧师和神学教育工作者分享他们对教会牧养和神学教育的见解和经验。

褚永华牧师:神学生人数下降的挑战 香港神学院荣誉院长褚永华牧师在工作坊中,谈论神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发展。他指出,香港神学院正面对报读人数下降的问题。去年,学院从200名申请者中挑选了50名学生,但今年申请人数已减少至100人。学生人数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学院的经济状况,两者环环相扣,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外界环境的变迁也对神学院带来压力。教会要求神学院开办更多元化的课程以回应时代需要,例如曾有漫画创作人建议开办相关课程。然而,褚牧师表示,神学院的核心在于训练神学,因此婉拒了这样的请求,坚守神学教育的本质。

褚牧师同时提到,神学院校舍空间不足,需要扩充以应付未来的需求,但苦于资金紧绌。他反思自己在过去对祷告的不足,但也看到上帝的开路。三年前,一位弟兄买下神学院旁边的土地,并承诺免费提供给神学院使用10年,解决了部分校舍问题。

然而,褚牧师强调,外围挑战只是表面问题,神学院更需思考的是神学训练的本质。如何在知识上装备神学生,并帮助他们塑造灵性,成为他日的牧者,使教会继续成长下去,守住传福音大使命的底线。

谈到未来的神学教育,褚牧师以"还福音债"的角度出发,认为双语发展十分重要,特别是普通话的学习。他指出:"有一天若回到国内宣教,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需要用普通话与当地人交流,至少具备基本沟通能力。缺乏这种能力,将错失许多福音机会。"

在马太福音28章16至20节中,记载了耶稣在加利利山上向门徒交付的大使命,呼召门徒使万民作祂的门徒,直到世界的末了。褚牧师引用这段经文发出提醒:"作为神学教育工作者,耶稣交付我们的使命,我们就不要疑惑。在神学院,学生是我们的宝贝资源,我们就在这个福音的时空下,鼓励学生灵性成长,作一个刚强的传道人。"

林伟成牧师:上帝是教会的老板

香港伯特利教会慈光堂主任牧师林伟成分享教会营运的策略。他强调,教会不是公司,教会的"大老板"是上帝,这让教牧与同工、长执都有清晰明确的效忠对象。其次是在他事奉的教会,行政上由教牧同工带领团队,这种模式能够快速回应社会的急速转变,从而提升效率。如果出现意见分歧,团队会一起祈祷并等候神的指引,这样的方式有效减少了冲突。 针对教会的职权管理,林牧师强调分工要清楚。他指出,长老的角色相当于董事,牧师则需要接受每年的工作评核。作为长老,他们需要站在这个角色上,接受并尊重最终的决定。他强调:"上帝给权柄属祂的人,各按其职,为的是共同完成天国的大业。"

梁汉荣传道:给年轻人事奉机会助成长

慈光堂事工主任梁汉荣传道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在中学时代,他已开始返教会,当时正值教会兴起敬拜队。他与同学经常在band房练习,夹band和打鼓。教会对他表现出极大的信任,让他参与敬拜队的事奉。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深远,因为直至今天,他仍在教会中带领敬拜队,这段经历给他很深刻的感受。

他认为教会首要的是给予空间让年轻人发展,给他们事奉机会,从中带领他们寻索信仰。例如,许多年轻人对音乐感兴趣,教会可以让他们参与敬拜事奉。然而,他强调,关键在于是否有人能够引导他们和牧养些年轻人的生命,帮助他们成长成熟。

房大伟牧师:给青少年Chill的空间 基督教九龙城潮人生命堂副主任房大伟牧师探讨了教会青少年事工的发展。他引用近日发布的《2024香港教会普查》数据,指出香港教会中的青少年人数由2019年的4.7万人下降至3.36万人,跌幅高达28.8%。房牧师分析,年青人希望看到教会与牧者更"真实"的一面,为此他提出了"ABC三个向度",以帮助教会更好地理解和接触年青人的世界。

A代表"Authentic Encounter":房牧师指出,帮助年青人与神建立"真实的相遇"至关重要。他分享了一个经历:有年青人在他讲道后,希望他能分享自己"软弱"的一面,这反映出年青人不需要牧者高谈阔论,而是希望看到牧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在生活上遇到不少的冲击,例如对自由前途的不确定性、受自由主义的影响,以及强调展现自己的个性等。这些都是他们的特点与面对的挑战。房牧师自言:"今时今日要做好青少年工作要进修心理学,才能真正进入年青人的世界。"

B代表"Bible:Making Disciple":房牧师强调,虽然年青人希望与神真实相遇,但教会仍需透过圣经来建立门徒。正如福音书中记载的井旁妇人与耶稣的相遇,她的生命因此彻底改变。他认为,教会应该带领年青人认识圣经真理,以圣经建立门徒,在门徒训练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与神对话,体验圣灵的引导。

C代表"Chill:Fellowship"。除了圣经教导外,房牧师认为年青人也需要轻松的团契生活,这是他们成长的重要一环。他提醒教会,除了查经和知识上的灌输外,更应多花时间与年青人一起轻松生活。

他回忆道,15年前,他曾开放自己的家庭接待一群年青人,让他们在家里生活和过夜。如今,这些年轻人已经成为成年人。最近的再聚首中,他们重提当年的往事,仍然记得与房牧师和其师母一起相处的美好时光。这段经历令房牧师深刻体会到关系的重要性。

耶稣在差遣门徒之前,选择与他们同在,这是一种陪伴,与门徒生活的反照。德国神学家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在《团契生活》一书中也提到,团契不仅是在一起生活,满足饱腹的欲望,而是透过圣餐体验属灵的丰盛。在面对年青人离开教会的艰难日子,令他抚心自问:"我花了多少时间与年青人相处?我们应该珍惜他们仍在教会的时光。"

屈伟豪院长:牧者的心肠至关重要 今次研讨会东道主、伯特利神学院院长屈伟豪牧师总结指出,不论任何宗派,牧者的心肠至关重要:"弟兄姊妹未必记得你讲道的内容,但记得你何时陪伴他,与他一起哭过,经历人生特别的时刻。"

他进一步指出,牧者需要具备广阔的胸襟,才能以这核心价值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最后,他强调:"世界会变,上帝不会变!" 相关报导:

伯神"教牧研讨会:牧养——回顾与前瞻"牧者座谈堂会新出路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