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神教牧研討會:神學教育、教會營運、年青人、牧者心

伯神教牧研討會:神學教育、教會營運、年青人、牧者心
褚永華牧師、房大偉牧師。(圖:伯特利神學院提供)
伯神教牧研討會:神學教育、教會營運、年青人、牧者心
林偉成牧師、梁漢榮傳道。(圖:伯特利神學院提供)
伯特利神學院於2025年4月12日在學院舉行百周年活動系列「教牧研討會——牧養:回顧與前瞻」。在工作坊上,多位牧師和神學教育工作者分享他們對教會牧養和神學教育的見解和經驗。

褚永華牧師:神學生人數下降的挑戰 香港神學院榮譽院長褚永華牧師在工作坊中,談論神學教育面臨的挑戰與發展。他指出,香港神學院正面對報讀人數下降的問題。去年,學院從200名申請者中挑選了50名學生,但今年申請人數已減少至100人。學生人數的減少直接影響到學院的經濟狀況,兩者環環相扣,形成惡性循環。

另外,外界環境的變遷也對神學院帶來壓力。教會要求神學院開辦更多元化的課程以回應時代需要,例如曾有漫畫創作人建議開辦相關課程。然而,褚牧師表示,神學院的核心在於訓練神學,因此婉拒了這樣的請求,堅守神學教育的本質。

褚牧師同時提到,神學院校舍空間不足,需要擴充以應付未來的需求,但苦於資金緊絀。他反思自己在過去對禱告的不足,但也看到上帝的開路。三年前,一位弟兄買下神學院旁邊的土地,並承諾免費提供給神學院使用10年,解決了部分校舍問題。

然而,褚牧師強調,外圍挑戰只是表面問題,神學院更需思考的是神學訓練的本質。如何在知識上裝備神學生,並幫助他們塑造靈性,成為他日的牧者,使教會繼續成長下去,守住傳福音大使命的底線。

談到未來的神學教育,褚牧師以「還福音債」的角度出發,認為雙語發展十分重要,特別是普通話的學習。他指出:「有一天若回到國內宣教,無論採用何種模式,都需要用普通話與當地人交流,至少具備基本溝通能力。缺乏這種能力,將錯失許多福音機會。」

在馬太福音28章16至20節中,記載了耶穌在加利利山上向門徒交付的大使命,呼召門徒使萬民作祂的門徒,直到世界的末了。褚牧師引用這段經文發出提醒:「作為神學教育工作者,耶穌交付我們的使命,我們就不要疑惑。在神學院,學生是我們的寶貝資源,我們就在這個福音的時空下,鼓勵學生靈性成長,作一個剛強的傳道人。」

林偉成牧師:上帝是教會的老闆

香港伯特利教會慈光堂主任牧師林偉成分享教會營運的策略。他強調,教會不是公司,教會的「大老闆」是上帝,這讓教牧與同工、長執都有清晰明確的效忠對象。其次是在他事奉的教會,行政上由教牧同工帶領團隊,這種模式能夠快速回應社會的急速轉變,從而提升效率。如果出現意見分歧,團隊會一起祈禱並等候神的指引,這樣的方式有效減少了衝突。 針對教會的職權管理,林牧師強調分工要清楚。他指出,長老的角色相當於董事,牧師則需要接受每年的工作評核。作為長老,他們需要站在這個角色上,接受並尊重最終的決定。他強調:「上帝給權柄屬祂的人,各按其職,為的是共同完成天國的大業。」

梁漢榮傳道:給年輕人事奉機會助成長

慈光堂事工主任梁漢榮傳道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在中學時代,他已開始返教會,當時正值教會興起敬拜隊。他與同學經常在band房練習,夾band和打鼓。教會對他表現出極大的信任,讓他參與敬拜隊的事奉。這段經歷對他影響深遠,因為直至今天,他仍在教會中帶領敬拜隊,這段經歷給他很深刻的感受。

他認為教會首要的是給予空間讓年輕人發展,給他們事奉機會,從中帶領他們尋索信仰。例如,許多年輕人對音樂感興趣,教會可以讓他們參與敬拜事奉。然而,他強調,關鍵在於是否有人能夠引導他們和牧養些年輕人的生命,幫助他們成長成熟。

房大偉牧師:給青少年Chill的空間 基督教九龍城潮人生命堂副主任房大偉牧師探討了教會青少年事工的發展。他引用近日發佈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指出香港教會中的青少年人數由2019年的4.7萬人下降至3.36萬人,跌幅高達28.8%。房牧師分析,年青人希望看到教會與牧者更「真實」的一面,為此他提出了「ABC三個向度」,以幫助教會更好地理解和接觸年青人的世界。

A代表「Authentic Encounter」:房牧師指出,幫助年青人與神建立「真實的相遇」至關重要。他分享了一個經歷:有年青人在他講道後,希望他能分享自己「軟弱」的一面,這反映出年青人不需要牧者高談闊論,而是希望看到牧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對於青少年而言,他們在生活上遇到不少的衝擊,例如對自由前途的不確定性、受自由主義的影響,以及強調展現自己的個性等。這些都是他們的特點與面對的挑戰。房牧師自言:「今時今日要做好青少年工作要進修心理學,才能真正進入年青人的世界。」

B代表「Bible:Making Disciple」:房牧師強調,雖然年青人希望與神真實相遇,但教會仍需透過聖經來建立門徒。正如福音書中記載的井旁婦人與耶穌的相遇,她的生命因此徹底改變。他認為,教會應該帶領年青人認識聖經真理,以聖經建立門徒,在門徒訓練的過程中幫助他們學習與神對話,體驗聖靈的引導。

C代表「Chill:Fellowship」。除了聖經教導外,房牧師認為年青人也需要輕鬆的團契生活,這是他們成長的重要一環。他提醒教會,除了查經和知識上的灌輸外,更應多花時間與年青人一起輕鬆生活。

他回憶道,15年前,他曾開放自己的家庭接待一群年青人,讓他們在家裡生活和過夜。如今,這些年輕人已經成為成年人。最近的再聚首中,他們重提當年的往事,仍然記得與房牧師和其師母一起相處的美好時光。這段經歷令房牧師深刻體會到關係的重要性。

耶穌在差遣門徒之前,選擇與他們同在,這是一種陪伴,與門徒生活的反照。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在《團契生活》一書中也提到,團契不僅是在一起生活,滿足飽腹的慾望,而是透過聖餐體驗屬靈的豐盛。在面對年青人離開教會的艱難日子,令他撫心自問:「我花了多少時間與年青人相處?我們應該珍惜他們仍在教會的時光。」

屈偉豪院長:牧者的心腸至關重要 今次研討會東道主、伯特利神學院院長屈偉豪牧師總結指出,不論任何宗派,牧者的心腸至關重要:「弟兄姊妹未必記得你講道的內容,但記得你何時陪伴他,與他一起哭過,經歷人生特別的時刻。」

他進一步指出,牧者需要具備廣闊的胸襟,才能以這核心價值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最後,他強調:「世界會變,上帝不會變!」 相關報導:

伯神「教牧研討會:牧養——回顧與前瞻」牧者座談堂會新出路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