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源牧师:突破生命成长的桎梏——冲突 編輯室 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 上午6:07 作者:林祥源牧师 追求属灵成长,活出丰盛的生命不但是神的心意,也是很多基督徒心中的渴求。为此,我们读经祷告,团契聚会,喜见灵命开始出现成长的特征:内里的渴慕增强、外在的行为有所改变。然而,好景不常,不能持续。 究其原因,正是灵程上出现了成长的桎梏,成为属灵成长的阻拦,致使灵命停顿,甚至后退。基督徒的生活不再充满喜乐与动力,信仰成为重担与负累,严重时成为基督的反见证,何等可惜。 换个角度来看,桎梏亦可成为我们生命的试金石。若是从圣经的教导来正面看待这些挑战,知道经过磨炼,跨越拦阻后,神会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坚实,成为他人的祝福。 "人"是灵命成长的首要桎梏 说来很具讽刺性,帮助人成长的是"人",使人跌倒的也是"人"。我们必须小心,不要成为别人的绊脚石,因为使人跌倒的罪在主的眼里是极其严重的事。 先不谈别人,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其他人的想法与行为(Action),但当遇到有负面影响的人或事时,可以调适自我反应(Reaction),使对方的行为不致被撒但利用,成为牠攻击我们的武器。 很多人信主后就自然加入教会,与众信徒一同敬拜、聚会、交往、事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始看到别人的短处或问题,有人唯利是图,有人搬弄是非,有人心高气傲,有人贪小便宜,有人说话不慎。对待这些行为,第一个反应就是错愕,接著会灰心,导致有人在属灵追求上停顿下来;有人则离开教会,甚至有人放弃信仰,这都是非常可惜的现象。 认定教会的"方舟特性" "神爱世人"(约三16),这是我们从开始信主或年幼时就已耳熟能详的经节。但是,"世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很多传道人喜欢用方舟去阐述救恩,说到耶稣是我们的方舟。当神的审判来临时,耶稣就是我们的救赎,在方舟里的人都得救。 我把这种论述稍作延伸并扩展。教会犹如方舟,其间的人如同置身方舟的种种动物,每个人都有其特性。好的特性,让你喜欢;"坏"的特性,令你讨厌。 正如教会中有人具备狮子的特性,很喜欢做王,驾驭别人;有人像驴子,非常顽固,不易合作;有人像兔子,行动迅捷,却缺乏深思;有人像乌龟,慢条斯理,犹豫不决,决而不行。 当然,并不是说就睁只眼闭只眼,让这些人性的弱点、缺失在生命里发酵,害己害人,而是必须承认,现实就是如此。 殊不知,主耶稣是先救我们,然后通过祂恩典的方式教导我们。所以是先救后教,而不是先教好才施救。 "爱"与"喜欢"的区别 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人的性格实在难以令人喜欢。可是,圣经教导要彼此相爱,不是彼此喜欢!原来,"爱"(Love)和"喜欢"(Like)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 什么是"喜欢"?当你看见一个人彬彬有礼、处事得体、仪表出众、举止优雅时,你很自然会喜欢他。"喜欢"就是你欣赏他的长处,被其优点所吸引。 那么,什么是爱?"爱"就是当你看见这人的另一面,你见识到他的脾气,领教了他的专横,甚至亦曾被他的急躁冒犯过,仍能接纳他,希望一切好的、对他有益的事都会临到他。你的这种想法与态度,就是圣经所说的"爱"。 所以,你可以不欣赏一些人的独特个性,亦可以不喜欢一些人的行径,但我们仍要去"爱"这些人。愿神改变他们的生命,愿一切对他们有益的事(包括灵命的成长)都会临到他们。 化冲突为成长的机遇 我们亦看见很多基督徒因为在教会里与人冲撞过,有时伤害了人,有时被人伤害,灵命的追求一落千丈。有些人会因噎废食,在教会中做独行侠,与人保持距离,以策安全,不想再被伤害。任何小组、团契都不想参加。 其实,一个很健康的教会不是一间没有冲突的教会,乃是一间善于解决冲突、甚至能把冲突转化为成长机遇的教会。在冲突中,你首先要从冲突的热锅中跳出来,用冷静的头脑和眼光去思想整件事情。 从灵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对冲突的反应,或者说对那个与我们作对之人的反应,常显示出我们灵命的状况。我们每个人都好像一桶看来非常洁净的水,在静态中看不出水的下面是否有垃圾、泥沙等杂物沉淀,直至你把桶使劲摇一下,桶里的水是否真的干净就会一目了然。 我们的灵命不也是一样吗?在平常和顺的日子里,岂不也是一位又良善、又忍耐、又有爱心的好基督徒吗?但是,直到有人冲撞我们,刺激一下,内在和外在的反应就把我们的真像显露出来。 有时,认识自己本相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可是,灵命长进的起点都必定是从对自己有彻底的认识开始的。人际间的冲突绝对不是神所愿意看见、人又喜欢的事情,但全能的神却常用这个过程使祂的儿女生命变得更加成熟。 "我"是导火线 在冲突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事已如此,每个人都有责任。有时,发现某人无故冷淡起来,甚至常找麻烦、事事作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很可能先前你在无意中已经得罪了对方,因而向你反击。 在我们的逻辑思维中,常会觉得无意的开罪并不需要道歉,因为不是故意的。但是,请问若是你被一个体重二百多磅的男士"无意"踩了一脚,你会觉得痛吗?当然痛。有意地踩与无意地踩对受踩的人来说一样都会痛。 同样,一句伤害别人自尊的话语,无论是有意或无意,听的人都会感到痛楚。因此,我们要为自己对人"无意"的开罪与伤害道歉,请求饶恕。多少时候,我们会为别人对自己的过度反击,心中愤愤不平,由此作出更猛烈的还击,使冲突不断升级。其实,当其中一方肯说一句退让、道歉或者请求饶恕的话,整个事态即刻会有180度的转变。 效法诗篇作者的祷告 一旦冲突,无论哪方都会感到被冒犯,心中充满委屈与怒气。此时,你需要来到神的面前向祂倾心吐意,尽诉苦衷。在祷告中,我们只管"开口",把你的情绪化作言词,向神倾倒。与此同时,由于内心的痛苦,言词可能变得比较血气,甚至充满怒气和怨气,这又何妨?诗篇的作者岂不也曾这样祷告吗? 原来,神是容许我们向祂申诉的,"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十二19)。当你大声祷告向神诉苦时,你的心灵就会开始得医治,圣灵亦会引导你的思想,带你进入基督里的盼望与饶恕之中。 寻找合适的倾诉对象 除了祷告以外,你亦可找牧者或教会中比较成熟的肢体交流。当然,需要清楚:这样做,绝非为拉拢势力、中伤对方,乃是为了寻求属灵的力量与智慧的启迪。上帝是智慧与安慰的源头,祂亦常用所拣选的器皿作为祂恩典的管道去祝福祂的儿女。 因此,我们要谦卑地寻求别人的帮助。这些肢体的聆听、代祷与陪伴,常是我们化解种种人际关系冲突的力量。 为逼迫你的人祝福 这是主耶稣的吩咐,祂自己亦是这样行的。以德报怨、以代祷代替咒诅。还记得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为那些钉死祂的人祷告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二十三34)吗? 通常,属灵的事不能用常理去测透,当我们为那些逼迫、误解、对付我们的人祷告的时候,基督的灵就充满我们,使我们能真正地从心中宽恕那些冒犯、伤害过我们的人。这种超越人间的爱的能力,只能是在为仇敌祷告时奇妙地获得。 谦卑为怀是继续前进的台阶 在教会中,我们亦曾看见双方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坚持己见,各不相让,谁亦不愿先退或先让,或者看谁先死,谁先见主。这种态度,不但失去见证,使圣工受损,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灵命的成长会因此停顿下来。多少时候,我们不肯面对这个问题,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带著心中的怨恨甚至仇恨去做"展示基督大爱"的工作,以这样的心境去事奉,该是何等辛苦和无奈。 当然,我们不是说要解决所有人际间的冲突之后才有资格事奉,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时即使你愿意主动道歉和好,对方也未必一定愿意配合。但是,对于你来说,你已经能放下、能退让、能释怀、能不被压制、捆绑,甚至被控告,说明你已经从冲突中走出来,继续向前迈进。至于对方不解怨的心态,亦只有让神自己与他交涉了。 在自然界现象中,我们亦可学到相同的 课。当两只山羊在险要的高山山路上狭路相逢,一只要上,一只要下,不能转弯,也无法后退。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天然且必然的动作就会出现,上行的羊会先跪下来,让要下山的羊跳过自己,然后再继续前行,往高山"爬升"。矛盾就这样解决了。 我们要在生命、事奉和事业上继续攀登,必须先跪下来,谦卑自己,前面的拦阻就会清除,你就能勇往直前直达标竿。 作者现任美国加州圣地牙哥主恩堂主任牧师。 蒙允转自《使者》杂志2012年3/4月刊《突破生命成长的桎梏——冲突》一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