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音乐 編輯室 2012年1月31日星期二 上午7:20 我曾读过诺曼•考逊司博士(Dr.Noman Cousins)所著的《心灵治疗》一书,那书可说是他的代表作。在绪论中,他一开头就引用圣经中的一句话:「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箴言十七章22节) 全书主要内容,就是以现代医学知识来证实这一节圣经的真实性。美国红十字会以及梵蒂岗教宗办公室曾经一度提名他为诺贝尔和平奖得奖人,这一提议虽然没有被评审委员会接纳,但由此可知,他所提出的笑与心灵治疗这一发现对世人的贡献,以及对健康的重要性了。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勃尼耳•沙格勒医生(Bernies S.Siegel M.D.)受了他理论的影响。最近,我读到他所写的《爱、药与神迹》。(Love Medicine & Miracles)我认为这两位医生,一唱一和,对笑与心灵治疗,以医学知识、临床经验……所阐述的对人体、心理健康的功能,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笑,并不是装出来的假笑。威廉•奥司勒爵士(Sir Williams Osler)说: 「笑是生命的音乐。」沙氏认为今日医学界过于靠「药」的力量;而忽略了「头脑与身体」的连锁关系。他说:「虽然我们还不完全了解脑部化学作用与情绪、思想整个的关系,但是有一点是很明显的,就是我们知道头脑是直接指挥身体动作的。……假如,我们落在绝望之中,免疫系统就会有『死』的信息传达出来。假如,我们在痛苦之中寻求出路,免疫系统就会转念——『活著虽苦还是值得』的信息传出来,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就会产生一种功能,维持生命,仍然可继续生存下去。」 根据医学研究显示,笑能使肌肉放松,脉膊的跳动率及血压都会暂时降低。畅笑一次所产生的效果,可维持这种情况达四十五分钟之久。心理学家也发现笑时肌肉放松,忧愁无形中就会消失。所以,沙氏劝人要学习莞尔而笑,以此为生活优先要注意的功课。在生活中除了学习「自爱』之外,并要主动地去爱别人,他说,爱是笑的一种原动力。 一个人活在这不完善的世界上,他也特别强调个人当有坚定的信心。沙氏引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大屠杀的资料,当时,千万人遭害。后来盟军占领了德国,盟军的士兵在地下室发现了草率刻在墙上的下列几行字: 我相信太阳——甚至在阳光未曾照著我之际。 我相信爱——甚至爱未曾向我显出迹像之时。 我相信神——甚至他未曾向我说任何话之时。 他所强调的信心,并不是守株待兔那种停滞的信,这位饱学之士又引用法国一位诗人迦兰米•阿波林纳儿(Guillaume Apollinaire)的一段诗: 来吧,站在山崖边缘。不,我们将会跌下深谷。 来吧,站在山崖边缘。不,我们将会跌下深谷。 他们来站在山崖边缘,他推了他们,他们旋即飞驰而行! 沙氏以这段诗来说明「跳跃的信心「(The leap of faith),他认为信心是笑的第二个原动力。 沙氏以不同的角度来说明爱、信心、希望……为笑的原动力,以及笑对生理、心理健康的连锁作用。 记得韩利(Robert Henri)在《艺术境界》一文中曾说: 「任何一个艺术家生存在世时,无论他从事哪一种艺术工作,他都有自我表现——创造的、探索的或是奇特的特征。同时,他也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人。他苦其心志,饿其体肤……教化并开创一条路,使人对人生有更好的了解。何处是那些艺术家认为失望沮丧的地方呢?他们能发掘真理来启迪人们,任何地方都涵泳著丰富意义的可能性。」 我认为这段话是对艺术家而说,但亦可用在沙氏身上。他面对著那些严重的癌症患者,据他自己形容是以「传道者」的爱心、力量,把那些人从死亡的边缘上救出来。他不是单靠「药」的力量,他乃是以爱、以诚把病人身体内潜在的抵抗力诱导、汲引出来,双管齐下,使病者得到痊愈。他这种医病的艺术,对人类的贡献,岂不比其他的艺术更高超么? 考逊司博士和沙格勒教授,他们都不遗余力地钻研以「笑」为心理治疗的良药,而且都有了显殊的成就。他们不但医治了人类肉体上的疾病,而且他们的爱心、谦卑、忍耐、温柔、喜乐……把原来有病的人,雕塑成仿佛是新的艺术品——在那些人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发出生命的音乐来了! ****** 本专栏逢二、四更新,刊载俞敬群牧师之作《和谐之歌》。 俞敬群牧师:资深牧者,著名的华裔作家,于纽约曼哈顿牧会50多年;曾七次荣登世界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world)殿堂。一生出版过十一本书籍,其中《和谐之歌》为最满意作品,又被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收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