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公会天主教同行"拜苦路"默想基督受难十四站

圣公会天主教同行「拜苦路」默想基督受难十四站
弟兄姊妹拜苦路后进入圣母神乐院。(图:公教报)
四月中旬即将迎来基督教重要节日——纪念耶稣基督的受难与复活。香港圣公会上月22日联合天主教进行了朝圣活动,在位于大屿山的天主教隐修院圣母神乐院进行"拜苦路",途经十四处苦路标记。

两宗派合一拜苦路

"拜苦路"过去两年均有举行,目的是让信徒默观耶稣跌倒的路时有力走下去;当教会回应社会上的新趋势,能更好地扶助弱小者。是次活动约70位来自基督教与天主教两宗派的圣职人员和平信徒参与,旨在以共同灵修传统默想基督的苦难。参加者自圣母神乐院码头出发,伴随著浪涛声下一起祷告后启程。

在进入圣母神乐院的路上设有十四处苦标记,参加者沿途默想社会中受苦的弟兄姊妹的处境,并自我反思社会使命;走过迂回的斜路后,大家于圣母亭前颂唱《方济各的祈祷》(圣法兰西斯祷文):"主啊!让我做祢的工具,去缔造和平:在有仇恨的地方,播送友爱......"。

参与者继而走越大桥入口第十五处苦路"基督复活"进入神乐院参与颂祷,体验历史悠久的共同灵修传统。

圣公会圣安堂池嘉邦牧师表示,他曾在30年前造访圣母神乐院,向隐修士学习"归心祈祷",今天再到此地参与拜苦路。他期望将来有更多互相学习的机会。

周守仁枢机、谢子和主教吁苦路上互相扶持

香港岛教区谢子和主教指出,四旬期是迈向耶路撒冷的旅程,拜苦路的过程不仅是行山,更是进入主的心灵。"十四处苦路标记给我们很好的提醒,耶稣基督来是为了复和,两宗派的的弟兄姊妹一起在主内一家,我们能分享彰显主的爱,并且在这世代作见证。"他祝福大家能在合一的道路上作美好见证,并带出基督的福音。

天主教教区主教周守仁枢机鼓励天主教会及圣公会的信徒,于四旬期(大斋期)成为"希望的朝圣者",与饱受挣扎的人在社会的苦路上互相扶持。他指与圣公会弟兄姊妹一起败苦路是新的体验,"拜苦路是基督教与天主教两宗派的共同点,可以一起去庆祝,共同走在一起,给我们有力量、有信任和信心继续走下去。"

周枢机视两宗派合一也是一条"苦路",并不容易,未见尽头还在路上,"耶稣基督也在走这条路,祂虽然跌到但具备意志力继续走下去,我们都要效法耶稣!"

苦路十四站简介

圣公会教省发布了"苦路十四站"的简介。位于耶路撒冷的苦路(The Way of the Cross / Via Dolorosa),相传是主耶稣受难至死前所走过的路径。这条路线的形成,源于早期基督徒朝圣者为纪念基督的苦难,反复行走而逐渐确立,最早可追溯至君士坦丁时代(主后四世纪),当时基督徒获得信仰自由后,开始公开纪念基督的受难历程。

到了中世纪,许多朝圣者将在圣地默想基督苦难的传统带回所属堂区,发展成"拜苦路"的灵修活动,并逐渐成为教会在大斋期(特别是受难日)纪念基督为世人受苦的重要方式。西方教会传统上会在大斋期内的礼拜五及基督受难日举行拜苦路仪式。

在教会历史中,苦路的形式曾有不同的演变。现今西方教会普遍采纳的苦路共有十四站,象征主耶稣走向十字架途中所经历的十四个关键时刻。虽然部分事件并未直接记载于《圣经》,但这些站点已成为教会灵修传统的一部分,帮助信徒默想基督的牺牲与信仰的意义。

许多教堂会在堂内设置苦路十四站的塑像或画像,供信徒在圣堂内进行默想。这十四站包括:

1.耶稣被判死刑

2.耶稣背负十字架

3.耶稣第一次跌倒

4.耶稣遇见母亲马利亚

5.古利奈人西门帮耶稣背十字架

6.妇人韦罗尼加为耶稣拭面

7.耶稣第二次跌倒

8.耶稣安慰耶路撒冷的妇女

9.耶稣第三次跌倒

10.耶稣被剥去衣服

11.耶稣被钉十字架

12.耶稣死在十字架上

13.耶稣被卸下十字架

14.耶稣被埋葬

透过拜苦路,信徒得以更深体会基督的受苦与救赎之恩,并在信仰生活中学习跟随祂的脚踪行。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