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传
按照美国民意调查者乔治.盖洛普(Pollster George Gallup)一项调查显示:未来十年将会有千多间教会关门,其原因并非是缺乏经费或节目,而是缺乏异象。正如箴言二十九章18节说:"没有异象,民就放肆。"一位热心推动宣教的基督教领袖嘉道理(Cad Dudley)曾经在强调策略的需要时说:"一个能够积极影响时代的教会,必须是一班拥有清晰目标和周详计划的会众;他们必须拥有从神而来的异象,呼召他们如何去建立合神心意的品格和成就祂的工作。能够有人清楚阐明教会存在的应有异象,就是教会被动员的关键性开始;有了清晰的异象,教会和领袖们都必然能够在这动员的过程中得到造就。"但不幸地,很多欧美的教会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努力,却忽略了他们的生存其实是为了一个从上而来的目标或异象,这就是主耶稣给教会所吩咐唯一的大使命。甚么时候教会的使命是为了自己的存在和成功,教会便忽略了他们的存在是为了一个更大的使命:就是使万民成为主耶稣基督的门徒。或许教会的异象是要建立一个超级大教会(Mega Church)。但成为一个超级大教会的终极目标,岂不也是要完成教会元首的心意,也就是使万国万民成为祂的门徒吗?
后现代的人被认为是一个挑战权威的世代。他们的眼光非常锐利,很快便看出权威者的假冒为善或里外不一。他们不一定抗拒耶稣基督的教训和祂的主权,但他们却不能接受教会所作的并非按著主耶稣基督所吩咐的而行。他们看见教会很忙碌地去推动不同的节目或活动,但却不一定在主耶稣所要求的优先次序下来运作。
主耶稣基督给教会的大使命,也应该是教会存在的目的。但今日已经被许多教会遗忘了,或者只是成为教会其中一项活动而已。主耶稣曾引用旧约圣经对当时的宗教领袖和门徒严厉的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太九13)其实神早早已透过先知向祂的子民宣告说:"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 "(弥六8)主耶稣甚至用类似的比喻去描写祂将来审判世人的标准:"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太二十五34-36)但今天很多教会却把大部分的资源投放在内部的建设,而并非投入在大使命和扶立弱小社群之上。很多年青信徒因此便往外寻找和参与一些强调服侍弱小社群或扶贫的教会和机构。这现象也反映出:为何在北美很多下一代的信徒都选择参与一些服侍弱小社群的访宣工作。但不幸地,也有好一些年青信徒因此而慢慢疏离或甚至离开教会。这都是我们在动员下一代作宣教或参与神国度事工所必须留意的地方。
今天大部分未得之民所聚居之地,就是宣教学者称为"十/四十之"(10/40 window)的地方,同时也是最多贫穷人囗的地区。故此,在这些地区的宣教事工是绝对不可忽略扶立弱小社群的工作。因此,华传在计划动员下一代的宣教事工时,也考虑到要建立以大使命和扶贫并重的宣教平台,好鼓励年青一代参与。这也是为何华传要选择重点发展几个"宣教延展站",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动员下一代宣教士来铺路。感谢神,目前华传在乌干达、柬埔寨和墨西哥城所发展的工场,都已预备好让讲英语的华人信徒的下一代来参与。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动员华人教会和基督徒父母,让他们的下一代参与动员和投身宣教。
昔日主耶稣在马太福音第九章曾呼唤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37节)今天的情况依然如此。据估计,从一个人开始领受到普世宣教的观念,直到他最终投入宣教工场,其间平均需要七年的过渡时间。如果在这七年中没有人持续地鼓励他们,并在具体生活中建立他们作门徒,他们通常会失去起初的领受和对普世宣教的热衷。已故前线差会总干事拉尔夫.温德博士(Dr. Ralph Winter)曾评论说:"这是一个悲惨的事实:只有约百分之一回应宣教呼召的决志者,最终会真正参与专职宣教事工。为甚么呢?主要是因为他们都缺乏父母、朋友、甚至牧师的鼓励去贯彻那委身宣教的决定。但如果这个数字能够倍增到百分之二的话?形势便会带来爆炸性的效果!在这个国家每年有不少于20万真诚委身的信徒,曾经向不同的宣教机构询问有关参与宣教的资料。但令人心碎的消息就是,少过一千人会最终进入宣教工场。为甚么呢?因为没有人来培育和引导,使他们能够完成这回应召命的过程。换句话说,作工的人多,但动员宣教的人却很少!"
宣教动员者的角色就是鼓励别人去接受训练和装备,并被差派去作宣教。动员者激励起其他基督徒积极地关注普世福音事工的需要。他们竭力协调差派教会,差会,奉献支持者与宣教士之间的配搭,好让更多工人能成功地被派到有需要的地方去。动员者的角色是必不可少的。每年都会有不少弟兄姊妹,会作出委身宣教的决定;但他们最终却不一定能进入禾场,其中特别是年青人。原因是他们对普世禾场的无知、教会和家人的冷漠(甚至反对),或欠下巨额的学生贷款等等。故此积极的培训和跟进才可以帮助这些蒙召的新力军,能成功回应宣教的呼召。
宣教动员的工作在某一程度上比在前线工场的宣教任务来得更困难和重要。困难的原因是教会通常不理解宣教动员者的任务,因此都不愿意在经济上支持他们。我们熟悉植堂、布道、牧养和神学教育等工作,而宣教动员者的角色虽然对普世福音运动是举足轻重,但看来是一个崭新和不被重视的工作;其实这绝不是一项新的工作。学生志愿运动(Student Volunteers Movement)可能是在美国教会历史上一个最有效的动员事工。但大多数历史学家都同意,这两位学生志愿运动的发起人约翰.莫特博士(Dr. John R. Mott)和罗伯特.斯皮尔博士(Dr. Robert E. Speer),他们其实从来都没未曾去过宣教工场。但因著他们努力的推动,便带来一个极大的复兴和使很多年青人因而进入宣教工场!
当教会差派宣教士出去时,都会强调宣教士的"重要角色"。教会往往会强调那些去很遥远"海外工场"和"前线"传福音的人是需要教会鼎力支持。然而,后防支援的差会同工和动员者便仿佛被看为不重要和没有经济需要。实际上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没有后防的支援同工,前线的事工是无法有效开展。据说美国军队的前后防人数的比例是1比9。缺乏后防的粮草供应和支援,前线军人便不能无后顾之忧地执行任务。况且,后防也必须有更多关键人物去动员和鼓舞更多新血来参与这项重要的任务,否则前线很快便后继无人。这正是今天很多宣教机构所面对的老化或青黄不接问题,也是很多神学院缺乏学生的原因。教会需要不断有同工负起动员工人(无论是前线或后防) 的责任。没有他们,我们忽视了整个本地和海外的宣教大局,而且不知道如何决定优先的任务去调派资源。在某方面来说,动员是需要更大的信心和异象,否则便会很容易因为缺乏教会支持而放弃!
有学者曾这样说:"任何人都可以数算在一个苹果中有多少粒种子,但谁能估计在一粒小小的种子中可以产生多少个苹果呢?"动员者就是要倍增地去建立门徒来履行耶稣基督的大使命。故此,我们希望先在下一代的信徒中,兴起更多宣教动员者。透过他们,我们可以动员极多他们的同辈,也起来投身宣教禾场。在北美华人教会中,华传计划先召募1.5G(就是在北美长大能掌握双语和双文化的年青移民)来成为招募2G一代的理想动员者。
拉尔夫.温德博士曾挑战一群大学生说:"假如有一千个大学生问我:他们最大的贡献是应该往哪里去投身作基督耶稣普世的宣教事工?我会鼓励他们留守本地,去动员更多的人作宣教士。"为何这位前任宣教士仿佛要说服人不要成为宣教士呢?其实是因为他看见需要动员者去推动全球宣教运动的呼声实在巨大。若果能唤醒在沉睡中的一百位消防员去救火,岂不是比一个人自己拿小水桶上去扑灭一场大火更有战略性吗?神肯定在呼召有一些人去前线作开荒植堂的宣教士;但也有好一些人,神要锻炼他们的信心,去协助宣教动员的工作。
青年使命团(Youth With A Mission)的同工突里斯(Wesley Tullis)曾这样解释动员的意义:"从本质上来说,动员是指上帝的子民都要被唤醒,去追求学习和成长,直到他们找到自己在普世宣教上的定位,好叫他们能有战略性地参与和完成上帝在全球的福音事工。动员者就是那些把一切与普世福音事工相关的资源、方法、培训和异象提供给教会的人。有人曾说,如果不欣赏和支持动员者的角色,便会严重阻碍被差出去的宣教士、差派教会和接收工人的单位。因此,动员者不单只专注于招募更多跨文化的宣教士,他们最终的目标其实是要动员、训练和联络每一个信徒,去帮助他们都找到最具战略意义的角色来完成主耶稣基督交付他们的大使命!"无论是专职或带职、长期或短期、本地或远方,我们希望能动员我们的下一代去使用各式各样的平台来实践宣教的使命。我们实在需要兴起更多新一代的宣教动员者。
华传各地的主任和同工都认定有必要动员和装备新一代的接班人。假若是讲英语的下一代,同工们都认为差会需要给这些讲英语的宣教士们有更大的空间和园地,去发展他们在宣教延展站的事工。当然差会也要加强队工的训练和督导,才能让下一代的宣教士顺利融入现有以华语或粤语为主的团队中。目前,加拿大、美国和澳洲的办事处主任已经积极部署,要筹办第一届以英语为主的跨文化体验营,和安排每年最少一次在宣教延展站中举行的联合访宣活动。最终我们希望能在华传的架构之下,建立一个以英语为主导的运作系统,来招募、训练和调派下一代的宣教士。求宣教的主带领这动员下一代宣教事工的进展,愿意祂的旨意成就在我们中间。阿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部份内容参考The Key to World Evangelization, May15,2015,
http://www.thetravelingteam.org/articles/mob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