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数族裔人士在港多为弱势群体,面对不少来自生活上的限制与非平等对待,如因经济困境而受到的种族歧视及失业等问题,语言和文化无疑成为他们最主要的障碍。
近日,平等机会委员会主席周一岳就因语言差异对少数族裔升学及求职机会造成的影响发表意见,表示非华语学生在教育局额外资助的"指定学校"学习中文成效不高,影响升学及就业,政府应彻底检讨制度。
向来关注少数族裔权益的融乐会倡议主任李敏,在接受电台访问时亦指出"指定学校"的实用性不足问题,她说:"非华语学生大多入读教育局资助的"指定学校",但学校中文课程水平参差,少数族裔学童难以学好中文,不利他们升中学。"
在港居住了18年的尼泊尔藉少数族裔人士古美姬接受《大公报》访问时就表示自己虽然能说得一口流利的粤语,但去年在文凭试中文科不及格。她又称,有朋友应考中文水平较低的GCSE考试,但雇主却不承认有关资格。
面对"指定学校"成效低,造成少数族裔人士因"中文差"而受不公平对待问题。周一岳于上月底与教育局就融合教育举行会议,并建议当局考虑推出新政策及增加资源,支援少数族裔学生的教育及就业。
周一岳说,回归前,少数族裔即使应考中文科不及格,仍然可凭英文科及格成绩加入如纪律部队等不少公务员职系。然而,回归后不论升学或求职,均要求申请人中英两科及格,以升读本地资助大学学位为例,便要求在文凭试中英文两科考获3级成绩,此做法对少数族裔人士并不公平。
他续提出相关的改善建议,指不少的少数族裔居民懂得第三种语言,相信在香港公共服务工作时会有帮助,故建议政府将第三种语言能力列入招聘个别公务员的条件。他又表示希望大学接受第三语言资格,认为少数族裔居民进入大学,只要不是修读中文科或用中文教学的科目,就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机会。
他又表示教育局应进一步增加资源,以支援少数族裔学生。他指出,虽然教育局于九月新学年把津贴扩展至约一百间学校,并规定学校收最少十名非华语学生,及提高每年额外获三十万至六十万元资助,但投放的资源仍有更大的空间,如扩大少数族裔学生选择学校的自由度和空间,增加他们学习本地习俗及中文的机会。
目前香港专为少数族裔提供的支援资源十分有限。根据香港民政事务总署网站显示,目前香港仅开设和营办五间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及两间分中心,分别为由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开办的"融汇"---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由基督教励行会开设的"多元化色彩闪耀会"、新家园协会、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邻舍辅导会以及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开办的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
当中"融汇"除为少数族裔人士提供学习、课后辅导、转介以及融合活动等服务外,亦提供电话传译服务,协助他们使用公共服务,并促进他们尽早融入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