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容纳小众声音让真理越辩越明
恩光书院3月27日举行"知易行难"网上研讨会,探讨教育改革、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与使命等议题,恩光书院院长、前突破总干事梁永泰从中西方民族历史、教育的不同模式等论述,并挑战大家思考港府推行连串教育改革,是教育空间收窄还是拨乱反正?批判思考倒退还是提供正能量?
他介绍Greenhaven出版的系列书籍Opposing Viewpoints book series,指出社会需容纳多元声音。书中提到律师出身、美国政治家、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为小众发声,当时代的美国,大众声音都寻求脱离英国殖民地统治,在波士顿的一次骚乱中,英军受压迫下开枪,亚当斯为英兵辩护,在主流声音中提出异见。
梁永泰盼望,社会在讨论空间中保留小众声音让真理越辩越明,社会文化是在管治与百花齐放的自由中互取平衡。
倒模式训练学生就能探索未来?
他质疑通识科改动是否有独立探究,以此训练学生批判思考,高中4个核心科目优化是否增加知识和技巧,能否有足够基础进入大学?教育及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指美国教育是栽培学生以自由民主维系社会的共识,教育制度若是带领下一代探索未来,就不能倒模式训练一式一样的学生。
教育是让人意识醒觉
至于国民教育让学生认识国家是无可非议,但国民教育都有两种模式:教条式及指导式。早年攻读传理及电影艺术的梁永泰引用他的老师爱德华·迪麦特雷克(Edward Dmytryk)执导的电影《年青的狮子》(The Young Lions),剧中主角支持纳粹的军事行动,后来醒觉发现战争是侵略行为,另一套电影《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从年青爱国者投身越战,以致发现战争的荒谬,折射出高明的国民教育是让人的意识醒觉。
梁永泰继而讨论教育空间的问题,20世纪美国教育家帕尔默(Parker Palmer)指出:"教育是创造空间让人信服和实践真理",教育首要条件是追求真理; 捷克作家及剧作家哈维尔(Václav Havel) 在著作表示,真理在人的心中,教育是创造空间让人认识和顺服真理。梁永泰深信:"在后现代仍然有真理,在社会仍有先知的声音和良知,并非靠用宣传手法影响中立的人。"
教育潜移默化人的价值观
他引用巴西教育家保罗费德勒(Paulo Freire)反思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认为"教育工作者是栽培参与者的潜质,并且发现社会是多样性的,透过对话、自我生活言词的检视、群体探索,寻找到良知的醒觉。"
教育是从实践中学习,在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认知学习理论的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ner)认为,教育并不是知识的传递,教育是从实践经验开始。
梁永泰忆述在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攻读的时候,透过制作电影来实践理论,在错误中与师生一起讨论而成长,"教育是潜移默化而来,不是喊口号的教条式,是透过故事、语境、讨论、启发、薰陶人格,塑造人的价值观。"
吁港人贯通中西文化 寻找独特身分
在民族历史上,印尼和菲律宾知识份子都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印尼作家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Pramoedya Ananta Toer)透过其作品忠实反映社会状况和历史,唤起民族的醒觉,拒绝做荷兰殖民者管治下的二等公民。
被菲律宾人称为国父的黎刹(Jose Rizal)出版曝露西班牙统治弊端的小说,强调拾回菲律宾民族的尊严、良心和属于自己的故事。
梁永泰引用历史人物,指出教育是寻找身份、历史故事中的共通感情,"对于香港人来说,既要认识中国文化,也要认识西方国家的长处和困难,或可让我们创造更多的空间,从而寻找香港人的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