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數碼科技時代,出版界一直思索實體書是否將會消失,出版社巿道氣氛低迷。馬鞍峰香港教會堂主任李志剛博士在基督教聯合書展開幕禮談「實體書的市場未來」,勉勵基督教出版界同業。
李博士說:「實體書不會滅亡,但角色必須轉變,若不轉變就會面臨淘汰。」他認為未來實用性的書籍將會衰退,包括大眾市場平裝書、參考書、教科書等這些純粹提供資訊的書籍。此外,收藏困難的書籍亦難免淘汰的命運。
相反地有三類書類將會興起:第一類是以體驗為中心的書籍。這類書籍不僅是為了索取資料,更能讓讀者透過紙張厚度、書本重量、油墨與釘裝等元素,獲得感官體驗,從而「讓我們將知識深刻融化到感覺裡面,形成沉浸式的閱讀經驗」。這種經驗對每個人都獨特而且無法取代。
第二類是能夠抗衡數碼疲勞的書籍:「在數碼世界中,多功能閱讀令人疲憊,而具有收藏價值的書籍則能將閱讀趣味化。」例如在一些咖啡店中,大家可以手棒實體書,一起分享書中的點滴,這類書籍便能在市場上創造價值。
第三類是能夠引發學習的書籍,閱讀激發人的腦部思維,在閱讀過程中幫助讀者延伸學習,例如閱讀後對某議題產生興趣繼而透過搜集資料或進行問卷調查,深化學習經驗,使閱讀旅程充滿趣味。
李博士指出實體書有永久價值,因為可以借出、出售和傳承,而電子書僅能用於傳遞資訊。隨著數位生活越來越短暫和虛幻,書籍的永久性對讀者更加重要。他說:「書架上的書很個人化,這是自我表達的一種。」
此外,李博士認為未來的閱讀模式也應隨著科技改變,變得流動性。他介紹流媒體視頻聖經學習服務Study Gateway,該平台集結全球有份量的作家分享書籍視頻,讀者可隨時上網閱讀,同時也有助於讀者購買實體書。
推動閱讀:教會設立圖書館
對於如何推動閱讀,在社區層面,他認為獨立書店需要復興:不僅要是零售商店,更要成為社群中心,提供專業選書、舉辦活動,為愛書人提供共享空間。
在教會層面,他鼓勵設立圖書館,讓弟兄姊妹每週回來時可以閱讀書籍。他又特別介紹馬鞍峰香港教會與美國金門神學院合作設計了一套為教會領袖而設的教材,包含神學知識與領袖培訓,幫助教會健康成長。
他呼籲各基督教出版機構以教會為中心,共同推動閱讀風氣,「期望實體書能鞏固信徒靈命,成為提升品格的工具,作為知識與教會及社群聯繫的橋樑!」
「第40屆基督教聯合書展」於10月22至28日在尖沙咀街坊福利會禮堂舉行,為期七天,首日晚上舉行開幕禮。今年書展適逢40周年,推出一系列活動,以「文字陪伴(Stand by me)為主題,陪伴讀者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