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
陈先生是我一个二十岁的病人,他那天来看病说最近他下午经常在吃午餐时作呕而不能进食。在我问完一般的病历后,觉得不像肠胃问题,病征也不像因耳水不平衡的常见原因而 引致的作呕,我便考虑可能是情绪的问题。一问之下,原来他只会当同陌生的同事或与上司吃午饭时才会出现这种作呕的感觉。他说:"我害怕如果我在人面前呕吐,我会感到十 分尴尬。"但他与家人吃晚餐是没有那种作闷的感觉。

他回想有一次,大约在一年之前,他与朋友在餐厅吃晚饭,喝了些酒后呕吐,他觉得被朋友看到他狼狈的样子,感到尴尬。现在经常会避开与同事吃饭。他也因有一次染上肠胃炎 引至肚泻,但因要搭火车上班,觉得车上的人在注视他而感到羞耻。之后常感到别人在火车上注视他。在思想上,他每天在火车都几乎必定感到不安或恐惧,因他觉得周边的人在 注视他,知道他有大便的感觉。他知道这样的焦虑感觉不合理,令他感到困扰。他也时常在午餐饮水时因感到手震而双手拿起水杯,快快喝一小口,便把水杯放下来。 研究显示社交焦虑症的终生发病率大约为10%。常见大约平均在十三岁后发病,很多病者甚致一生都没有接受任何治疗。社交焦虑症可增加自杀、酗酒、滥用药物、忧郁症、和其他 焦虑症的出现的机会。 由于社交焦虑症患者在大约十多岁后可能出现,及早诊断这种焦虑症是尤其重要。基层医生应该提高对青少年、家长对社交焦虑症的认识,以及医生自己要提高警觉,例如病人很 少有眼神接触,文静不愿回答问题等等的蛛丝马迹。令患者能及早知道,而接受治疗。从而减少因为社交焦虑症带给他们在生活上的影响,包括对其学业、工作及家庭、社交、朋 辈关系和情绪的负面影响。 在治疗方面,可用药物治疗,包括镇静剂—「苯二氮莗类 Benzodiazepine」有易上瘾的坏处;新一代抗郁药血清素(SSRI),副作用少且安全;旧一代抗抑郁药三环素(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副作用多。 非药物治疗,包括有认知行为治疗,对社交焦虑症有确实的功效,而且有科学数据的支持。社交焦虑症的病者时常担心别人留意到自己在社交场合出现失仪的行为,他们的信念是 他们会做出不能接受的行为而被人排斥,失去自我的价值或地位,和不能完成个人重要的目标。这些一成不变的思想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交生活,引致恶性循环,今他们不愿参与社 交活动。他们最重要的思想是「每一个人都看得到我是紧张的」。例如当患者感到焦虑时,身体紧张的症状会同时出现,例如面红、流汗,脑袋一片空白。病者会尽极大的努力去 隐藏病征,令其他人察觉得到。病者会多些留意自已的表现,而不会评估别人,所以引起恶性循环,最终视自己为「社交物件」,从而产生一些「安全行为」例如:延迟发问、细 声说话、覆核他们自己之前说话的内容等。用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克服焦虑,必须令他们明白即使在社交场所表现不如理想也没有甚么大不了。 最近世界著名的精神科教授Professor David M. Clark, King’s College, London 在香港主持的社交焦虑症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工作坊,他用现场摄录机的协助下,一次性令有「 自己感到有手震」的病者了解病因,事实上,病者同一般人拿起水杯一样,没有真的手震」,在行为实验中病者与教授一起拿起水杯,看到自己是正常的,根本没有病者所想像的 手震问题。病者欢喜若狂的致电告诉妻子:「我的病医好了!」

(陈韦铭医生 (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 M.B., B.S.(HK), 六感教学总会(亚洲)顾问))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