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年中旬,全港人都紧盯著电视机中的广场,心情随著时局而忐忑不安。当时香港支联会成立支持国内的民主运动,而基督徒领袖亦发起了"香港基督徒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简称"爱民会"),得到不少教会领袖支持。据胡牧师忆述,首次的"民运祈祷会"有超过一万人在红馆一起祷告。
然而事过廿年,教会已鲜有当初那股热情。现时除了"爱民会"每年主办反思祈祷会、登刊六四祷文外,其他教会显得"水静河飞",参加基督教办的活动的信徒及领袖约只有百人,可能有大部份信徒则改移参加在维园的六四烛光晚会。
胡牧师表示,八九民运至今天已22年时,他听到有人称"六四是教会禁忌",他认为六四"是无数热血青年及勇敢的巿民为著自由、民主及法治、为著反官倒、反腐败等理念牺牲了宝贵生命的一个日子"。他认为教会有先知角色,要在社会不公平、不公义之处发出呼声,表达对社会的关怀。
在上周六四有关的研讨会上,信义宗神学院教授蔡定邦博士亦表示旧约中的先知往往充当上帝代言人的角色,敏感于时代需要,并挑战腐败的国家及宗教领袖,反省到基督信仰在社会上也应扮演相同的角色,不单要对社会的不公义进行反思,更要作为先知者给予审判及拯救,像耶稣基督一样施展以"无能者的大能",虽手无寸铁,但实对政权的腐败彰显出非暴力的抗争。
身为基督徒的香港民主斗士、前支联会主席司徒华在今年1月2日安息主怀,令今年的六四纪念活动可能更饶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