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年轻者幸福感越低
研究于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进行,共1,138位成年女性参与。问卷归纳了世界卫生组织的WHO-5幸福指标量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等不同的题目,探讨本港女性是否幸福,以及左右幸福感的因素。
结果发现,本港妇女的整体幸福感指数,平均仅53分,略高于"合格"的52分;当中40.6%受访者的评分低于"合格"水平,显示四成妇女并不幸福。若以年龄划分,30岁以下女士的评分最低,50岁以上女士最高,反映年纪越轻者,越不感到幸福。
在生活不同方面遇到的担忧,会影响妇女的幸福感。当中,较多女性对职场待遇感到气馁,例如薪酬水平、工时、晋升前景等;亦认为自己难以平衡家庭与工作,时常感到两难。这些困惑也出现在自我实现的层面,不少女性认为人生缺乏满意或清晰目标,甚至不明白人生的意义。同样,越年轻的女性,受上述因素影响幸福感的比率越高。
尽管如此,整体受访女性大多满意子女关系(90.3%)、父母关系(87.3%)、伴侣关系(79.8%)以至整体家庭生活(89.1%);大部份女士亦拥有健康的社交生活,例如每月与朋友联络或见面(79.3%)、拥有可以放心倾诉私事的朋友(90.8%)等;她们亦愿意为社区服务(86.7%)和了解社区议题(83.5%)。这些方面,各年龄层女性的意见大致相近,反映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区互助,有助增加妇女幸福感。
吁女性关顾自己发挥所长
女青服务总监(就业服务及女青运动)胡婉玲表示,调查反映家庭价值在香港女性的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在其他方面的际遇并不如意,也会期望能尽最大努力,经营亲子和伴侣关系。她认为妇女这种惯性取态,容易衍生"做得不够好"或"要找到比现在更好的平衡"等压力与要求,忽略自己的身、心、灵需要。
至于年轻女性较难感到幸福,胡婉玲认为或与她们内心希望关顾自己或发挥所长,却发现期望与现实存在落差有关。她称,年轻女士都有一定教育程度,在不同范畴对自我实现(self-actualisation)有一定期望;但在日常生活中的多重角色,际遇并不理想,更容易对人生目标或意义感到一筹莫展,觉得生活并不满意、快乐。
胡婉玲建议女士宜先学习关爱自己,才有心力去照顾别人。例如在日常生活营造有质素的独处时光(Me Time),例如吃东西、看影片甚或闭目休息;又或在闲暇时间,重新启动"学习模式",接触新知识或兴趣,都有助增加妇女探索生活的意义。
她又说,家庭价值是妇女平安喜乐的泉源,鼓励社会多关注妇女照顾者的"无酬劳动"及付出,例如尝试与她们商讨家庭分工,发掘更多共同承担的可能性。而职场上的家庭友善政策或雇员身心灵友善措施,都能帮上一把。她指出,当社会凝聚更多智慧和好主意,女性就有机会摆脱"生活重心失衡"状态,活出自在与幸福。
家庭关爱、共享天伦,是提升妇女幸福感不可或缺的元素。趁著 3.8 国际妇女节,女青与两间大型机构策划社区活动,为妇女营造美好的亲子时光,增进亲子和伴侣关系。活动包括由香港赛马会赞助的"小手传大爱",透过举办四场香薰按摩工作坊,在香薰治疗师指导和约80名马会义工队成员协助下,让约80名幼童学习按摩技巧,再回家"亲手"向妈妈传递爱意。活动同时透过女青服务单位向其他儿童派发3,380支香薰按摩油,让他们跟著教学短片用小手为妈妈按摩,并亲手写上感谢卡,将香气和爱意送给妈妈以表谢意。
此外,香港迪士尼乐园亦赠送1,500张门票予女青受众,让妇女与家眷于3月期间畅游乐园,炮制温馨回忆。
而3.8妇女节当天,女青亦于又一村会所举办"蛋白『幸人』茶摊位市集",让公众在摊位游戏、工作坊和现场表演当中,探索拥抱幸福感的窍门;并联同义工落区送赠手工制作杯垫和打气卡,传扬幸福感到社区每个角落。
(资料来源: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