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日早堂研经会‧离婚问题带出审判讯息 教会是否在神面前看为行淫的群体﹖ Chris Chan 2005年8月10日星期三 上午11:24 第九日早堂研经会上,鲍维均牧师以"二人成为一体"为题,深入讲解马太福音19章1至12节,带出引人深省的讯息。 鲍牧师一开始开提问:为什么耶稣讲"离婚"这看似个人的问题﹖ 第18章把很多经文放在一起,目的在表明教会合一的课题;而19章亦把很多经文放在一起:休妻问题、给小孩祝福、财主的比喻、葡萄园的比喻和耶稣离开世界问题,究竟想带出什么问题﹖ 马太是很仔细的人,这两章的编排看似紊乱,但有中心讯息。鲍牧师今天带大家看两章圣经的编排。 圣经对有关离婚的教导 鲍牧师首先从离婚问题著手探讨圣经对婚姻的教导。犹太人的婚姻有两个传统:一是丈夫可在任何情况下提出离婚;但耶稣回应了随意离婚的传统,他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离婚,除了出现奸淫的情况下。因为从旧约至新约,神都憎恶婚姻的破解。 婚姻是神所命定,一旦进入了这约就不可离开。鲍牧师带出人常常爱寻找法律漏洞的问题,在离婚的课题上有些人甚至幻想可以犯奸淫以便离婚,这些都是偏离圣经真理的。 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及哥林多前书在离婚的教导上有一贯性 马可福音里说明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可离婚,马太福音里耶稣则提出了一个可以离婚的情况;而哥林多前书7章里,保罗表示若配偶未信主的情况下,离婚是可以容许的。这不禁引起了一个问题:圣经这三处地方在离婚观念是否有矛盾呢﹖ 鲍牧师说,首先要明白圣经有关"约"的观念。 婚姻是"约",是一种肯定。但若有一方背约,这约使不能再继续实行。马可福音用肯定的语气讲婚姻,背后有一种假设:任何人不可背约、不可离婚。但马太福音表达的意思是:任何人不可休妻或离开配偶,但若果对方背约或离开,在"约"的观念下,另一方不用再守约;而哥林多前书7章里表达了若一方不信,约便被破坏的意思。此外如果配偶离开世界,约亦宣告结束。 三段经文实质都谨守了旧约里的"约"的观念——这就是三段经文在离婚课题里的一贯性。 马太福音19章提及离婚的缘由 鲍牧师接著想强调的是:"为什么耶稣要提及离婚的讯息"的问题。 有法利赛人来试探耶稣,说:"人无论什么缘故都可以休妻吗?" 门徒对耶稣说:"人和妻子既是这样,倒不如不娶。" 人往往问怎样可以"勉强"进天国的问题 鲍牧师说,马太福音里记载每一次门徒和法利赛人问耶稣有关伦理的问题时,他们所问的都不是法律的中心,而是带著想"走法律罅"﹙找出法律漏洞﹚的心。鲍牧师说这多少也反映了信徒的思想。 我们的团体往往关心律法的边缘问题,很少人会问"什么是婚姻"或"生命要做什么"的问题,反而常常问"在什么情况下可否离婚"或"同性恋是否可以"等问题。法利赛人亦常问怎样可以"勉强"进天国的问题。 鲍牧师说,先知责备我们忘了怜爱、公义和爱神,常常把精力花在思想如何"走法律罅"。信徒要学习转换中心,思想如何讨神的喜悦。他说:"今天我们是否像门徒一样,是否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准绳去思想问题﹖" 19至20章放在一起所表达的思想 第19章里包含了数个元素:休妻问题、耶稣祝福小孩、少年财主的故事,以及耶稣"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的话。 鲍牧师先讲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令这些经文的核心突显出来。 当时犹太人世俗伦理不断强调"家庭规章",源自远古亚里士多德认为男人是家中的掌权者的观念,强调家中无论太太、儿女、仆人都要顺服男人,把家庭成员看为拥有物,是男性的产业。 而圣经经文多次有"家庭规章"的影子,但鲍牧师强调这不是因为圣经抄袭当时的世俗伦理,而是批判当时的世俗伦理。 马太福音19章亦是批判"家庭规章"、挑战当时世俗伦理的经文。门徒把小孩赶走其实是一种受"家庭规章"影响,把小孩当作不值钱物质的做法。但这时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正是挑战当时社会家庭观念的做法。 19章:耶稣祝福小孩子、青年财主的故事的真正意义 鲍牧师在第八天研经会中讲到"小子"的重要性:教会的中心不是重要人物,乃是"小子"。所以耶稣祝福小孩是把"小子"看为大的行动。 耶稣对青年财主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世俗伦理是要把钱财管理好,但耶稣却教导"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的理财方法,完全扭转了一般人的财富观念。 这几段经文的意义在于写出了耶稣将当时的世俗观念扭转过来。 20章:葡萄园比喻的含意 20章先写了葡萄园的比喻。家主给作了一整天工的工人的工资竟与只做了一小时的工人一样,对待仆人的方法令人惊讶,并且有很多人觉得不公平。 鲍牧师说,这并不是公平与否的问题,而是恩典,是神的国度的原则。耶稣想带出的讯息是实际上没有人配得在进天国,都是神给人的恩典,因此没理由对别人得到的恩典生气。这里包含了十字架的讯息,明白救恩的成全,才会明白耶稣的死。 耶稣上耶路撒冷、西庇太两个儿子求荣耀的位置 20章17至28节写了两件事:一是耶稣上耶路撒冷,并告诉门徒自己将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处理的事;二是西庇太的母亲要求耶稣让她两个儿子与祂同得荣耀。 耶稣这里提出了另一种价值观,扭转了一般人的期待。当犹太人以为荣耀是因为身份背景而来时,耶稣带出弥赛亚是通过十字架得荣耀,而信徒的荣耀则从跟随十字架而来。 马太福音19及20章中心:带出"谁为大"的问题 马太福音19至20章不同的情节的描绘全都为了引来"谁为大"的讨论。教会是因十字架而存在,因此要活出十字架的福音。耶稣扭转了当时社会的世俗伦理和门徒和法利赛人对"小子"的想法——这也是决定一个教会好与坏的原则。 耶稣提及"离婚"跟教会的关系 每一个故事实指向教会、神的子民和群体。 信徒往往觉得圣经里的故事跟自己没有关系,例如谈及离婚问题似乎与很多人无关。但鲍牧师说,马太福音19、20章经文均有文字以外的含意,每一个故事实指向教会、神的子民和群体。 那么谈及离婚问题跟教会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旧约:用婚约形容神跟以色列子民的关系 箴2章17节:"他离弃幼年的配偶,忘了神的盟约。"旧约往往用婚约形容神跟以色列子民的关系。旧约往往把以色列民形容作毁坏婚约及行淫,对神不忠。因此神与他们脱离关系。因为在"约"的规范里,因为一方毁约,另一方可以脱离这关系。 先知书讲神与以色子民关系时,表明百姓一次又一次犯罪。马太福音19章表面在教导离婚之事,实质在讲神跟以色列人立约,但他们不归向耶和华的事。 马太福音讯息:审判淫乱的时代 马太福音多处表明耶稣时代是淫乱的世代。12章39节文士和法利赛人试探耶稣时,耶稣说:、彼拉多。耶稣入耶路撒冷立即审判他们。 12章38至39节:"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话语里充满审判。耶稣讲得很清楚,当时是淫乱的世代。 而19章结尾耶稣说:"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可说是比喻的结论:神的子民如犯奸淫不敬拜神,神可以把它休了。 教会是否在神面前看为行淫的群体﹖ 鲍牧师说马太福音19章讨论的婚姻问题实际不是个人问题,是讲教会问题。教会要反省自己的群体是否在神面前看为行淫的群体。 犯奸淫是一种关系性,而且是长期问题。以色列百姓行淫,然后回转,又复行淫多次反复。鲍牧师说教会亦一样。教会现今的角色在挑战世界还是向淫乱的世代妥协﹖ 我们是怎样的神的百姓﹖ 人常觉得犯罪是小事,以为犯罪后只要悔改就可以。鲍牧师说行淫是对神不忠,这样的人不会被上帝使用。要反省自己是否多次行淫,多次忘记神的恩典。"我们是怎样的神的百姓﹖" 鲍牧师说这次培灵会让我们再次回转悔改,但不代表我们忠心,因为离开培灵会后往往又回到罪恶里。 "我们对神不忠要到几时﹖求神给我们忠心,以神为我们的关怀。" 最后鲍牧师说:属灵不可只一半。婚姻也是。不可以一半结婚:一半给丈夫、一半给其他人,一半给神一半其他东西。"忠心是唯一的选择。" 结束祷告 "神我们向你献上感谢赞美,你多次忘记我们的过犯,多次利用圣经叫我们回转。神我们一次回转一次离开你,我们的罪不亚于以色列人。求你怜悯我们,教我们的群体不是一半奸淫,不是不忠的团体。祷告奉主名求。阿门。" 大会主席楼牧师回应 这个讲道给教会弟兄姊妹有很多反省:在婚姻纯洁上,及对神爱的回应的亏欠,让信徒重新看到要专心爱神,更重要是不要做"淫妇",要保守仰的纯洁。。他呼吁信徒要认真谨慎,保守贞节,才可做基督的新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