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背后的世界

作者:廖长仁牧师 转载自温哥华歌邻基督教会网站 2008年为了搞好北京奥运,中国官民都费尽心思。奥运是国际盛事,运动选手、工作人员、以至游客皆来自世界各地,沟通的语言当然首选英文。于是官民各尽绵力,在北京市内加插英文标语,就连餐馆的餐牌也有英文翻译。于是"干炒牛河"旁边写著"dry fire beef river";"周打鱼汤"就写著"the week beats the fish soup";"吞拿鱼沙律"就是"swallow to take the fish sand";"童子鸡"的译法至有创意,不是照字直译而是有考虑到更深刻的意涵,翻译为"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这些英文翻译当时就成为了令人发笑的奥运花边新闻。 不过这种突破文法框框的"字对字"翻译法就不只是中国专美,美国一样有。最近有游客发现在美国的一些大型邮轮公司,为了让中国藉游客有亲切贴心的感觉,在餐牌上亦加上中文翻译。例如英式烟肉(English Bacon)直译为"英语培根"; 全脂牛奶(Regular Milk)译为"规则牛奶";新鲜时蔬(Garden Greens)就译成"花园成为绿色"。搞笑的程度,跟中国大陆的餐牌不相伯仲。 两者除了搞笑的程度相似之外,背后的动机亦相近,就是要跟所谓的地球村接轨。在奥运期间,为了塑造国际城市的形象,在北京市内大肆加插英文标语,虽然当中不少的所谓英文翻译都是令人一头雾水,但就具体反映了中国民间社会要急促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心态。同样美国游轮上狗屁不通的中文翻译,都是为了让中国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塑造国际级的品牌形象。 其实在今时今日的所谓地球村,能够操多过一国的语言绝对是一项优势。在加拿大读书,如果能保持中文的水平,又能操得一口流利英语,去中港台工作当然是一项优势。不过亦有人说,由于中国大陆人口众多,当中识英文的人口加起来,分分钟多过在北美识英文的人。数字上是不是真的多过不得而知,但在中国越来越多人识英文就确是事实。所以除了能讲能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明白语言背后的世界观。 语言本身不只是一种沟通工具,更是一个世界观的具体表达。例如中文字"禾"字,是模仿禾谷成熟后向下垂头的形态。"禾"字除了捕捉了禾谷成熟的形态之外,更有"君子不忘本"的意思,成长以后仍垂头谦虚注视自己的根源,充份表现了中国人的人伦观念。掌握了一种语言,无形中是在体会著一种了解生活的角度。若能掌握多于一种差异极大的语言,就能有更阔的视野去看世界,更圆融的手法去解决问题。 所以在加拿大居住成长,除了学讲英文之外,更大的优势是来自有一个切身的机会去领略英语的世界观,明白这语言背后了解生活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法。要有书本上的知识不难,但有一个切身的机会去体会英语的世界就不人人都有。所以即使打算一读完书就马上执包袱返东南亚发展,也不要放过这难得的机会,多留意身边的事物,多跟"英文人"打交道,好好了解英语世界,建立更深刻的优势。渴望子女会中文的家长们,除了送子女上中文班,为他们能靠死记而成绩亮丽的成绩表而感到安慰外,不妨配合更灵活的方法,帮助他们领略中国语文的美。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