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影响而致?

同性恋的话题越来越热门,作为基督徒也时常要面对这个备具争议的话题。同性恋积极分子常常会以"科学证明同性恋是天生的,无法改变"为同性恋者辩护。而基督徒本著圣经中关于同性恋是罪的教导,迫切地想要证明同性恋是后天影响而致,因而需要并可以改变。 那么,科学研究到底对同性恋的成因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圣经又是怎么说的呢? 慕迪圣经学院的袁幼轩教授在纽约丰收灵粮堂举办的一次讲座中,以"同性恋:先天还是后天"(Homosexuality: Nature or Nurture)为题,细数了自20世纪40年代就已开始的同性恋相关的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都对同性恋的形成有影响,而袁教授强调,根本上只有基督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道路。 同性恋的致因(Etiology of Homosexuality) 对应先天(Nature)和后天(Nurture)两大因素,袁教授分别向听众介绍了生物因素研究(Studies on Biology)和环境因素研究(Studies on Environment)。 生物因素研究(Studies on Biology) 一,双胞胎研究(Twin Studies) 袁教授讲到,因为双胞胎中的同卵双胞胎拥有同样的基因(异卵双胞胎有50%的基因相同),因此研究研究双胞胎可以很好地研究基因因素。 1991年,Bailley和Pillard做了第一个关于双胞胎的研究:当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是同性恋者时,另一个是双胞胎的比例是52%。袁教授说,这个比例看似非常高。但是单纯的基因因素100%为最高,所以52%的基因因素远没有高到99%或以上,因而并不算太高。 另外,袁教授指出,参与这项调查的人完全是通过同性恋杂志的广告和同性恋社区的海报招募来的,取样人群不够全面,所以这个比例比正常可能的数据要高。 Bailley认识到了这项调查的错误之处,又于2000年和Dunne、Martin一起做了另外一项针对澳大利亚双胞胎的调查,结果发现30%的同卵双胞胎二人都是同性恋者。 但是这项调查不可复制(正常情况下,一项科学调查的结果可以复制,即另一个科学家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同样的调查,应该得到相同或相近的调查结果 )。 2002年,Beaman和Bruckner所做的调查发现,6.7%的同卵双胞胎二人都是同性恋者。 2008年,Langstrom Rahmna和Carlstrom Lichtenstin在瑞典做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关于同性恋行为的调查研究,共3826对双胞胎参与了调查。但是袁教授指出,这项调查的误差范围过高,需要谨慎地解读。其中基因因素(genetics)误差为0%-59%、共享环境因素(shared environment)为0%-46%、个人特定环境因素(individual specific environment)为41%-85%。 袁教授随后展示了他自己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71分之7(约10%)对男性同卵双胞胎和214分之26(约12%)对女性同卵双胞胎有同性伴侣。 为了保证调查的客观性,该调查的问卷中以"同性伴侣"代替"同性恋"字眼。袁教授指出,这样出来的调查结果可能会偏高, 因为有同性伴侣的人当中未必全是同性恋者,有的只是有过同性伴侣或者遭遇过同性性侵 。 基于以上诸多调查研究,袁教授认为生物因素并非影响性取向的唯一因素。 二,大脑结构研究(Brain Structure) 1991年,Simon LeVay的研究发现,动物的下丘体对调节它们的性行为有一定的作用。Levay对41具人尸体的研究中发现,其中19名男同性恋者死于爱滋病,16名假定的男异性恋者死于爱滋病,6名假定的女异性恋者死于爱滋病。 他还研究了下丘体神经元群(INAH1,INAH2,INAH,3,INAH4)的大小,结果显示,假定的男异性恋者中INAH3神经元群似乎是男同性恋者的两倍大。 有人试图复制这个研究,但是无法做到。 LeVay在研究后作出声明:要强调的一点是,我没有发现。我没有证明同性恋是天生的(genetic),或者发现基因因素导致一个人成为同性恋者。我也没有发现同性恋者天生就是这样,而这是人们在解读我的调查结果时,最常误读的一点。我也没有说同性恋的致因是脑部因素,因为我们不知道在成人大脑中所发现的区别是在他们出生时就存在,还是后来才出现的。 三,染色体研究(Chromosomes) 1993年,同性恋者Hamer等人研究了76对同性恋弟兄和他们的家人,发现男同性恋者母亲那方有更多的同性恋亲戚。因此他研究了男同性恋者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结果显示,83%的男同性恋者Xq28末梢有类似的等位基因(Alleles),也就是媒体普遍所称的"同性恋基因"。 而研究者Hamer自己说,"环境因素起作用。没有主要的基因使人们成为同性恋者,我认为我们无法预测谁会成为同性恋者。" 袁教授指出,这项调查没有试验对照组(control group)。该试验的对照组应该应为非同性恋男性,如果Hamer在非同性恋男性中也发现83%的男性Xq28末梢有类似的等位基因(Alleles),那么这个试验结果就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另外,1999年和2000年分别有人试图复制该试验,但是没有成功。 环境因素研究(Studies on Environment) 一,双胞胎研究(Twin Studies) 2008年,Langstrom等人所做的研究显示, 影响了同性性行为的非共享环境因素对同性恋的形成有中度到较大的影响。2000年,Kendler, Thomton, Gilman和Kessler研究了美国的双胞胎,发现遗传因素影响性倾向。 二,遗传因素研究(Familial Factors) 袁教授首先简单罗列了自1944年到2004年之间的共15项同性恋相关研究,之后解释了2007年Lung和Shuttle在台湾军队中对275名男性所做的研究,该研究发现"父亲的保护和母亲的关怀的缺失,在男同性恋者成长过程中,是主要的弱点因素。" 三,童年性别不符因素研究(Childhood Gender Non-conformity) 在童年性别不符因素这一点上,袁教授提出了一个人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以及生活在城市或农村,均会对其童年性取向有些影响。 接下来,袁教授集中分析了以上各项研究的诸多不足之处。 首先,以上很多关于环境因素的研究中将相互关系(correlation)与因果关系(causation)混淆,研究结果并不能客观地反映事实。比如,人们容易臆断一个同性恋者必定来自破碎的家庭,便是将相互关系误作因果关系。 其次,目前所有对生物因素的研究,都只是发现生物因素成份(biological component)对一个人性取向产生作用,而非全部是生物因素所致。 关于罪的教义(Doctrine of Sin) 袁教授引用诗篇51篇5节的经文说,所有人生来都有罪的本性,但是这并不意味著同性恋者就是天生的。正如有一些人生来就有酗酒的倾向,但是他/她未必就会成为酒鬼,反而是从他/她开始喝酒后,以及一些环境因素会不断增加其酒瘾。 接下来,袁教授说,同性恋的发生即使有生物因素,但这并不能成为打破道德规范的理由,因此说"我有这样的基因,我无法控制我自己。" 比如研究杀人犯的大脑,发现他们的大脑与常人大脑有些不同,但并不能因此为他们开脱"他们不能控制自己,所以杀了人"。 袁教授强调,不论基因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倾向,我们依旧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Nature and Nurture)共同影响性取向 袁教授说,"我相信同性恋有很多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和环境因素。"接下来,袁教授引用了美国几个权威机构对同性恋致因所做的说明。 "有些人认为性取向是天生的,固定的,然而,性取向实际上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都在发展……尽管很多研究发现可能的基因、荷尔蒙、社交,文化等因素对性取向有影响,却没有发现性取向是由某个特定的因素导致的。很多人认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都起著非常复杂的作用。"(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性取向或酗ㄛO由某个因素,而是由基因、荷尔蒙、环境影响共同导致的。"(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没有人知道什么导致了异性恋、同性恋,或者双性恋……现在兴起了研究同性恋的热潮。然而,到目前为止,没有可复制的科学研究表明有任何特定的导致同性恋的生物病因。"(男女同性恋精神病学家协会Association of Gay and Lesbian Psychiatrics) 同性恋议题的属灵解答——基督 最后,袁教授劝勉听众与众教会,不应该只是盯著同性恋这一个问题,也要同样关注色情、骄傲、奸淫等其他问题,不然很容易让人感到同性恋是最糟糕的。并且应该认识到同性恋的根源是罪的本性,因此只有属灵的答案——基督——才是根本,正如《加拉太书》2章20节所说,"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著"。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