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兒子像女孩?康貴華醫生:性教育中缺欠的「心性教育」(下)

我的兒子像女孩?康貴華醫生:性教育中缺欠的「心性教育」(下) 同性戀是天生的嗎? 康醫生指出性屬身份和性傾向的形成,現時醫學研究的結論是,先天與後天因素互動的結果。若單單強調先天或後天因素,都是錯誤的。 近期「人類基因學」的學術期刊中,刊登了美國科學家一項同性戀與基因有關的研究,證實沒有一種「男同性戀基因」(Gay Gene),並相信性傾向是由多種基因加上環境因素造成。美國權威性的精神醫學教科書在提及性屬身份疾患和同性戀傾向的成因時,只將先天/生理和心理的因素並列,並沒有將成因歸咎於天生/生理因素。 影響心性發展的後天因素 弗洛依德曾經一針見血指出,「任何影響一個孩童對異性父母的愛和對同性父母的認同的因素,都會阻礙正常性屬身份的形成」。 康醫生指出多項影響心性發展的後天因素,當多種因素同時影響的時候,將產生作用:一,父母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二,父母冷淡、疏離,兒女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心;三,父母經常責駡、貶抑兒女的價值和能力;四,母親早逝,長期不再或患抑鬱症,會令兒子過分與母親認同;五,母親軟弱,常被父母打罵欺辱,女兒沒法與母親認同;六,父親不在,不負責任,過分柔弱,不能成爲兒子認同和模仿的對象,也不能成爲女兒將來所愛的男性模範;七,被同性嘲笑,孤立和拒絕;八,被性侵犯。 錯誤強調完全是先天引致不良後果 康醫生指出,錯誤強調完全是先天和不能改變會將產生不良後果:第一,忽略了對後天因素的重視和研究;第二,過早被定型;第三,放棄了及早發現和及早介入,適當處理的機會;第四,忽略了教導父母如何促進兒女健康的心性發展,雖然現時的性教育沒有包括這個方面。 現時對於不接受自己性傾向的人士的輔導,一是幫助他們接受自己的同性戀傾向,二是幫助改變自己的同性戀傾向。但是同志運動倡議者打著反對性傾向歧視的旗號,卻反對人選擇改變自己同性戀傾向,康醫生舉例在加拿大曾有改變性向人士遊行抗議,表達"Thousands have changed , It's Possible!”,"It’s my right to change "。 康醫生表示,應以尊重人權和自決為原則,「強迫別人改變,或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性傾向,或封殺別人選擇改變的出路,都是違反人權、踐踏人權的粗暴行爲,我們應該尊重別人改變或者不改變的意願。」 父母及早介入並適當處理,可否避免同性戀傾向的形成? 康醫生表示,至今尚未有足夠的醫學研究,能提供準確地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及早的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改善父母子女的關係,和幫助兒女們處理情緒困擾,重建自我形象,應該可以減低將來成同性戀傾向的機會率。他同時強調說,同性戀傾向是可以改變的,這是他的20多年臨床經驗的結果,並他所持的信念。 康醫生最後重申,現今父母對兒童心性發展太不認識,需要好好去了解,然後才能好好與兒女溝通,盼望父母們成爲爲開明的父母,而不是無知的父母。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