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近日在界華福中心《使命門徒》Podcast分享自己研究沙漠教父靈修的緣起,並介紹如何實踐在華人教會處境中。
他在研究早期教會歷史時發現教會的教父對神學基礎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些基礎後來成為系統神學的重要部分,同時在過程中他意識到教會神學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後來他開始思考,80%的信徒在信耶穌後如何與上帝建立聯繫?這促使他深入研究沙漠靈修、特別是沙漠教父的傳統。這些傳統不僅僅是神學研究或教育行政,而是關注如何與上帝建立聯繫,並在這種聯繫中經歷生命的動態。
研究沙漠教父靈修 親赴埃及體驗沙漠生活
陳牧師發現,「沙漠靈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他開始研究這方面的著作、特別是最早離開城市進到沙漠的安東尼之《沙漠教父言行錄》。「這是第一本經典的靈修著作。安東尼在埃及沙漠中度過了數十年,追求與上帝的聯繫,並將他的經歷寫下來,成為後世靈修學的重要基礎。」
然而,他發現這些著作的中文翻譯並不理想,因此他與一些神學生開始進行初步翻譯。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重新翻譯了這本書,並加入了心理分析學的角度,以便讀者更容易理解書中的內容。不單如此,後來他更親赴埃及作親身體驗:「後來,我有機會多次前往埃及,親自體驗沙漠靈修的生活。這讓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沙漠靈修的動態和經驗。我將這些經驗融入到我的書中,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沙漠靈修的意義。」
陳牧師指出,這本書不僅適合對神學感興趣的人,也適合那些希望通過實際經驗來理解信仰的人。「我相信,頭腦中的知識固然重要,但與上帝的聯繫和經歷才是靈修的真正核心。」
安東尼的生平:尋求一種更純粹的信仰生活
陳牧師簡介了安東尼的生平。安東尼出生於主後251年,生活在埃及尼羅河畔的一個富裕家庭。他的父母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在一次教會聚會中,他聽到了一段話改變了一生:「如果你想成為完全人,就去變賣你所有的財產,分給窮人,然後來跟隨我。」這句話深深打動了他,於是他真的照做了,變賣了所有的財物,離開了家,前往沙漠過著隱居的生活。
當時的埃及教會已經不再受到逼迫,反而開始變得富有和有影響力。安東尼看到了教會的這種變化,感到這並不是他所追求的信仰生活。他認為教會變得過於世俗化,失去了原有的純潔。因此選擇離開,前往沙漠尋求一種更純粹的信仰生活。
他在沙漠中度過了大約八、九十年的時間,直到公元356年去世,享年105歲。在他隱居的歲月裡,見證了許多小團體在沙漠中形成。這些團體的成員和他一樣,希望在沙漠中找到一種更接近上帝的生活方式,遠離世俗的誘惑和教會的影響。他們追求的是一種更純粹、更直接的信仰體驗,這成為了沙漠教父傳統的起源。
陳牧師指出:「漠教父的信仰傳統可以說是一種信徒對神的追求。他們強調的是需要觀察自己的內心,並讓內心開放。當時他們沒有我們現在所擁有的《聖經》,但他們有一些經文,並且相信聖靈會藉著這些經文來幫助他們。他們注重的是一種內心的轉化和成長,彼此之間花很多時間去安靜和反思。他們的生活非常簡樸,通常靠一些手工藝來養活自己,不需要追求太多外在的東西,而是追求內心的滿足感。可以說,他們追求的不是物質上的成就,而是與神的關係和內心的成長。他們通過這種方式來保守自己的信仰和成長。」
教會靈性的深度與實踐相輔相成
陳牧師認為,沙漠教父的信仰傳統對今天的華人教會具有多重意義與提醒:「這一傳統強調了內在靈性生活的重要性,提醒信徒不僅要關注外在的行為和事工,更應該定期反思與上帝的關係。這與當前許多教會在外界表現(如KPI等量化指標)上所施加的壓力形成鮮明對比。」
他提到許多時候,教會不知不覺地將「內在生命」與「外在行為」對立起來,認為專注於內在生命的人往往不做什麼事情,而行動積極的人則忽視了內在生命的培養。然而,真正的靈命成長是這兩者之間的統一。外在的行為應該是內在生命的自然流露,反之內在的反思和更新也能促進外在的行動。
陳牧師又提到沙漠教父的教導還強調「內功」的重要性,提醒信徒在追求外在的事工成果的同時,別忘了提升自我的靈命內涵,他笑言:「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花功夫,沒捷徑!」他認為沙漠教父的智慧告訴我們,單靠外在技術或工具是不夠的,真正的力量來自於持久的內在修煉和靈魂的更新。這意味著華人教會需要不斷反思,如何在繁忙的事工中仍然保持靈性的敏銳度,並追求與上帝的深刻關係。
最後,陳牧師提醒信徒,這種對內在靈性生活的重視能夠幫助信徒在面對生活的起伏時仍能保持對上帝的渴望與依賴,從而讓信仰更加堅實。因此沙漠教父的信仰傳統提醒華人教會,靈性的深度與實踐相輔相成,唯有兼顧內外,才能真正活出信仰的豐富與力量。




